”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 our death. Every one.”
1场车祸,3个家庭,12条生命,21克灵魂。《21克》是这个复杂群体的纠结与拼凑。一部奇怪的电影,惊世之作,每一个碎片,都值得人仔细回味和推敲。

诞生与消亡
“诞生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很久以前看到这句话,觉得颇有道理。因为每个人的诞生,就是开始了死亡的旅程。American Beauty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Everyday is the first day of your death”。在这个漫长的旅途中,旅程究竟有多长?人们怎么开始这段旅程?又是如何终结它?
电影讲述了一场车祸和一次心脏移植手术,讲述了生命的两个诞生方法——人工受精和自然受孕。我没有认为电影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它更多地,就是在阐述生命诞生和消亡的那个时刻。在这个结点上,人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来决定对灵魂和生命的尊重。
Paul,一名大学数学教授。我认为他诞生了两次,也消亡了两次。第一次诞生,是他从娘胎里出来。第二次诞生,是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他第一次消亡,是他自己的心脏停止了工作,而他第二次消亡,则是真正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第二次诞生和第一次消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那一刻,当他看到被捐助的心脏的时候,他的表情有一丝兴奋,没有犹豫。于是他的手术是顺利的。Paul是数学教授,理应非常“科学”地对待生命。但是他了解心脏的来源是,表情异常承重。仿佛自己身上有千金责任。我仿佛认为,他一下子感受到自己承担了2个灵魂应有的重量。当他得知自己第二颗心脏即将衰竭时,他拒绝等待另一颗心脏。“die better?”,他宁愿死得狼狈不堪,也不愿意在医院里体面地等待死亡。两次转变,看到了Paul对于死亡和诞生的态度。科学不能够解决人们面对生死的情感。被延续的生命,恰恰不能够承载两个灵魂。正如片末Paul的独白“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这两个问题始终纠结在一起。21克的灵魂,其背后承载的是责任,是生活。而如果再背负一个21克,则会把生命压垮,把心智压垮。Paul不愿意再承担,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消亡……
Mary,Paul的妻子,一心期待Paul能够恢复健康,更期许能够与他有个自己的孩子。Mary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而我始终认为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很单纯,因为她寂寞,需要有个孩子。她选择用人工受精的方式,开始另一个生命——这是一种,在我看来异常机械和“科学”的方式,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非常容易地让一个女性得到孩子,甚至,她不用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Paul一开始默许这样的行为。而当他得到第二颗心脏之后,他竭力反对。我相信,Paul一开始默许Mary的行为和他同意移植心脏的理由是一样的——他相信科学。但是,当他的灵魂对他所作所为发起挑战的时候,当他真正开始思考“人应从何而来”的时候,他开始反对“科学”的做法——尤其是,对于Mary“希望拥有孩子”的动机。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了人们对于“用爱制造生命”的理解,严重到,让人们甚至对“生命”抱有轻蔑的态度——对于Mary来说,她只是寂寞到,希望有个孩子。仅此而已。那么“科学制造”遇上“生命”的时候,是否是生命开始失去意义的时刻?
Christina,失去Michael和两个可爱女孩儿的母亲。在绝望和寂寞中,她疯狂与堕落。我认为与Paul的相识,使她找到了感情的寄托。她的演出异常复杂。但是自始至终,我认为她爱Paul,除了Paul身上有Michael的影子,除了Paul能够给予她需要的安慰,是否也会出自一点点真爱呢?直到她最后怀着Paul的孩子,手上拿着自己女儿留下的玩具,静静地坐在床上。
虔诚与怀疑
《21》克除了描述了生命的诞生与消亡,也描述了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这个电影最为中心的人物,就是Jack。
Jack,一个曾经的犯人。改过自新后,他开始相信上帝,加入了教会。我不认为Jack是个异常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千万人类矛盾的特质——一方面,人们信任上帝,期许上帝能够帮助自己解脱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当上帝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解脱欲望的时候,他就开始怀疑。人类矛盾而又自私的想法,在他身上展现。
电影中,有两个片断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Jack与子女共餐,儿子打了女儿,Jack就要求女儿把另一只手也交给儿子——这就是《圣经》所述“当你的敌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让敌人打一下”。我不知道我的感觉是否正确,但这一刻,让我深深觉得Jack是一位严格按照《圣经》生活的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画面立即打消了我的想法——Jack立即打了自己的儿子。抑或者说,Jack扮演了惩罚者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绝非上帝的子民应该做的。或者说,这就是Jack内心深处的“正义”?Jack可能认为,一个人犯了错,最终还是需要法律来制裁。直到之后,他自己撞死了Christina的丈夫和孩子,久久不能够承认这是一个意外以至于竭力希望通过法律来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仍然不能够相信上帝能够给予他力量摆脱罪孽和痛苦。
其二,Jack和牧师在牢房中的一段对话,颇为值得人们思考。牧师对Jack说“Jesus didn’t come to free us from pain. He come to give us strength to bear it.” Jack说“He want pain for me” 然后开始大段背诵圣经。牧师说他“pride”,而“It’s a sin”。此刻,我认为,Jack没有勇气去承受痛苦,他奢望上帝能够帮助他摆脱痛苦。然而上帝的恩赐——那辆皮卡,让Jack犯下了自己不能饶恕自己的罪行。于是,Jack失望,甚至,内心深处仍然对上帝存有了怀疑。从他自杀行为以及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法律惩罚中,可以看出Jack的这种怀疑。
Jack一直是影片的话题,而对于他的复杂心理,不可用一两句话来解释清楚,甚至我自己,都是隐隐觉得有这么一个认识,但却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清楚。

解脱与原谅
全剧还围绕着“解脱”的话题,而“原谅”是最终的结果。
Christina,如前所述,有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当她妹妹通知她找到撞死她丈夫和孩子的凶手,希望她去警察局一趟的时候,她拒绝说“即便抓住凶手,他们也不会回来”。此刻,极度绝望的她已经没有力气去寻找凶手,或者,只要是理智的人,都会了解“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然而,当她与Paul相识,当她知道真正的凶手就在身边的时候,她也开始狂躁,开始陷入无限的憎恨之中。而我认为,这样的“憎恨”,正是一个极度绝望的人寻找“解脱”的方式——她只能够用憎恨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的感情能够有地方放。之后的很多片断,她都处在这样的疯狂当中,甚至开始憎恨自己——每当她看到Michael的领带,而旁边睡着Paul的时候,那个眼神和表情,显示出她对自己的无奈和对Michael的愧疚。她对着Paul咆哮“You’re in his house fucking his wife and sitting in his chair!”她的“憎恨”,是希望找到一个解脱。
Paul,如前所述,他得到了Michael的心脏。然而,他回过头来照顾Christina,回过头来爱她,回过头来期许能够找到Jack帮Michael报仇,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在做“感恩”,我认为,他也仍然在寻找“解脱”。唯有他做了“感恩”这些事,他才能够让心灵好受些——因为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通过别人的心脏而苟延残喘地或者。正如Christina所说的“You owe it to Michael”。这是Paul欠Michael的,也唯有这样,他才能够有生活的希望——尽管他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Jack,自始至终的悲惨人物。无论是他寻求法律的惩罚,还是自己给自己的惩罚,抑或是在最后一刻,他出现在Christina面前,希望她能够杀了自己。他的这种“赎罪”的行为,实质上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因为他的罪恶,使自己没有勇气和希望再活在世上,于是,他希望“解脱”,希望Christina给他一枪,希望得到惩罚。然后,心灵就会被释放。
这三个人物,最终“解脱”的方式是“原谅”。Paul没有开枪杀Jack。Christina和Jack在Paul面前平和的对视,一切都化为了“原谅”。Christina原谅了Jack,于是自己也得到了憎恨的解脱,Jack得到了原谅,于是有勇气回到自己的家中。Paul用自己的死,原谅了自己。我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词表达原谅和被原谅的复杂感情。然而,人类正是因为不能够互相原谅,所以产生了种种行为——憎恨、欺骗、背叛……有些人一辈子不能够原谅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于是郁郁而死,成为永生的遗憾。Jack回家了,Christina又一次孕育着生命,Paul如愿死亡。一切,因“原谅”而归于平静了。

电影的细节和配乐
最后,不得不说说这部电影的细节和配乐。零碎的情节片断,是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够看到的。因为这些碎片,所以对一些细节的把握,要到整部电影的末尾,才能够作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此,我只做两个细节的描述。
首先是Jack的车饰。这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镜头。从Jack皮卡的驾驶舱,透过前挡风玻璃做的一个特写。可以看到,他所有的内饰,都是于十字架有关。无论是仪表盘还是方向盘,车内挂件,以及一尊圣母像。这个镜头定格了几秒,而这样的描写非常直观地反应了Jack是一个异常虔诚的基督徒。然而,这个他之后刻伤自己手臂上的十字架形成鲜明地对比,表象了他这种又异常矛盾的心理。这样的表象,给观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非常形象,又非常深刻。
然后是女孩儿们的一个玩偶挂件。这个挂件的出现,预示着事态的转变。Christina一边听电话留言,一边整理房间,但是导演的镜头,又对这个挂件进行了特别的描写。这个挂件是一个类似死神一样的人物,两只手都拿着刀叉——预示着死亡,将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之中。在零碎的情节中,这一个描写,能够让观者非常明白之后,将是一场关于死亡的话题。挂件,就是这个话题最为直接的转折点。把前面活泼的家庭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人回味。全剧只有一种诡异的音乐,而这个音乐又在非常必要的时候出现。凸现情节更为诡异,一下子把全剧的气氛渲染得格外神秘而又沉重。尤其是开场和末尾,Paul一个人的独白,一副副画面仿佛是在这个音乐之下隐隐流过,恰到好处地衬托了Paul的疑问“When do we lose 21 grams? How much goes with them? How much is gained?”这是值得所有观者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21克》的观后感。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人反复观看,反复思考,并且能够给予人每次观看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诸如基督,诸如救赎,诸如生命。这是一部用灵魂写就的电影,需用灵魂来看,来思考。


21克21 Grams(2003)

又名:灵魂的重量 / 21克:生命可以有多重? / 灵魂21克

上映日期:2003-09-05(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24分钟

主演:西恩·潘 / 娜奥米·沃茨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夏洛特·甘斯布 / 梅丽莎·里奥 / 

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 编剧:Guillermo Arriaga

21克相关影评

Th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