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压抑的,如果单看小说是很容易回到现实中,小说里的德军上尉在离开的时候说:他即将奔赴地狱,那里,未来的小麦将获得尸体的滋养。战争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是血腥和残酷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小说被拍摄成电影后,影片至始至终萦绕的那种对抗与压抑的情绪看似像海一样的平静实则是隐藏在深处的暗涌,直到最后这种情绪都未能得到释放。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了女孩的成长环境,她的父母分别于1918年和1932年去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显然她的父母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她和祖父生活在一起,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成为了一名钢琴老师,每天去到不同的家庭教授孩子们音乐,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法国是一个有着浓郁艺术氛围的国家。

1941年是法国被德国纳粹统治下的至暗时期,女孩和祖父居住在法国海边的一个乡村,即使在偏远的海边乡村,在远离法国首都的政治中心,这里依旧没能避免被沦陷的命运。她和祖父唯一的居所被德国士兵征收,会有德军上尉住进这棟房子,士兵选中了女孩父母的房间,她除了拿走父母的相片别无他选。

他和她相遇的开始是渐行渐近的脚步声,是由远及近的钢琴声,但是当门被打开的刹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停止的,她对这个侵略者无疑是抗拒和憎恶的,在她的眼里所有的侵略者都是残暴的、无教养的。但是这位德军上尉却似乎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步伐沉稳有力,他的声音轻柔浑厚,他的举止又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说,我是维尔纳贝利克上尉,很遗憾,如果我能选择,我是不会来的,我是被要求住在这里的。女孩和祖父站在壁炉前,沉默不语,她和德军上尉没有任何交流。也许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祖孙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侵略者唯一的反抗只能沉默。年轻的上尉住进了女孩父母的房间,他透过窗户看到她独自在寒冷的屋外吸烟,他们彼此相望,女孩湛蓝的双眸里是被压抑的愤怒,两双如海洋般的眼睛深不见底,他渴望被接纳,就像他希望法兰西能接纳德国一样。每天晚上归来和清晨离去,他总要来到祖孙俩面前诉说些什么,或者仅仅是道声晚安和早上好。每一次他都像在喃喃低语,他说,我喜欢法兰西,上次战争我还是个孩子,那时我就喜欢法兰西,我也在战争中失去了我的父亲,无论是法国家庭还是德国家庭,谁没有在战争中失去过亲人,我非常尊重那些热爱自己祖国的人。

所以他尊重她。一次又一次的试图靠近,却一次又一次被沉默拒绝。每一天他都会来到女孩和祖父烤火的壁炉前进行一番独白。他看到壁炉旁的书架上有很多书,法国有很多的作家,巴尔扎克、布德奈尔科尔内伊、莫里埃等,他会因为有这么多出色的作家而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他谈到自己国家,他们那里有音乐家,贝多芬、瓦格纳、安格尔、莫德巴、巴赫,对巴赫,他想起了第一次他们相遇的时候,女孩弹奏的钢琴曲便是巴赫的作曲,他本人也是一位作曲家,如果没有战争,他也许会是位出色的作曲家。但是战争改变了所有的一切,也改变了所有战乱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女孩家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连夜逃离了小镇,邻居夫妇成为了地下党,这一切都在提醒着她,法国人民和德国军人有着血海深仇。但是眼前的德军上尉却在慢慢融化她筑起的冰冷城墙。他会在看到邻居孩子摔倒后,抱起小男孩,安慰他。如果没有这身军服,他会是一位很有魅力的男士,但是这一切都来得那么不合时宜。他再次向女孩坦露心声,他说,他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海,他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的,它是宁静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感知。

德国与法国,德意志军官与法兰西少女,两个国家,两种本不应当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却在此相遇,他们的缘分就像在夜色中开的花,不能见到阳光,黎明之前即自行默默凋谢。上尉说他最钟爱的一首曲子便是那天女孩弹奏的巴赫之曲,他坐在钢琴前,继续那天未曾弹完的钢琴曲。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独白中,让她逐渐了解了他,进而由了解到心灵相同,暗涌的情愫在女孩的身体里滋生、发芽、成长,她爱上了这位温文尔雅的骑士,她走进了上尉的卧室,拿起他穿过的一件毛衣,闻着他留下的气息;她躺在他的床上,感受着他的温度,情欲在刹那间被点燃,又在刹那间被熄灭,她听到了他车子的汽笛声,那是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爱意。

她听到上尉在和他的军官朋友们争执,他说不要夺走法兰西的尊严,战争是我们发动的,我们胜利了,但是这种胜利者的荣耀为什么要建立在对法兰西人民的侮辱上?他的朋友提醒他,我们不是什么音乐家,什么诗人,我们是德国人,是军人,我们要忠于德意志,忠于元首。是的他是一名军人,是一名德意志军人,他不可以对法兰西动情,他让女孩忘记他曾经所说的话,包括遗忘他。

夜幕降临,女孩透过窗户看到了自己的同胞将炸药放在了上尉的车身下,她看起来焦灼不安,她走到他的卧室门口,来回的踱步,那扇门只要她打开就可以救他,但同时她又将同胞的生命陷于危险之中,作为法兰西的子民,她保持了沉默。她走到窗口,在那里等到了天明,整整一夜她都守在那里,想着如何救他,在看到上尉将要离开的时候,女孩再次弹起了巴赫的音乐,巴赫是他和她心意相通的媒介,女孩的指尖在琴键上飞快的游走,琴声是热烈而急切的,正如女孩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她的焦灼,她的担忧,她的爱意都在那双深不见底的湛蓝眼眸里滚滚流淌。沉郁的双眸开始舒展,他的眼角有了笑意,他听不见朋友启动轿车时发出的催促声,他被女孩的琴声迷住了,他以为那是女孩对他爱意的回应,但是屋外的爆炸声打断了这一切,他用难以置信的眼神深深地望着她,琴声救了他,但是他的朋友却在这场爆炸声中失去了生命。他和她隔着燃烧的火焰相望,他们之间隔着的不仅是烈焰还有尸骸、家国。他彻底清醒过来,法兰西是不会接受他的,正如他和她永远也不可能相爱。

他说他要走了,要去俄国的前线,那里零下四十度,他望着她喃喃地说:再见。他凝视着女孩的双眸,那双大大的深不见底的眼眸在流淌着什么,终于女孩走到了他的面前,深切而又悲伤地说:再见。所有的被压抑的情绪都化作了最后这一声的“再见”。这是她对他说的唯一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他带着微笑离开了,离开了法兰西。在这个世间,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总会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电影的结尾,女孩也成为了地下党,那盆天竺葵是每一个热爱自己国土的青年的象征,天竺葵不会消失,只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保卫家国的革命中。

《沉静如海》是法国导演皮埃尔·布特龙根据法国作家维尔高尔的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战争爱情片,小说与电影都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和镜头去渲染战争的残酷,却通过德军上尉和法兰西少女之间被压抑的绝望的情感来揭示战争对人精神以及肉体的摧残,小说的真实原型是来自诗人圣波尔-鲁,他因女儿被德军强奸而在悲痛中去世。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小说与电影中看到德军的暴行,相反电影里为我们所展示的是一个具有超高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德意志军官。而这些军官均来自容克贵族,他们时刻以古代条顿骑士为榜样,而贵族的出身又给了他们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所以才造就了普鲁士军官高素质的特点,电影中的维尔纳贝利克上尉便是来自于容克贵族。

最终他和她奔赴的是同一个去处——死亡(战场)。



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1949)

又名:沉静如海 / 海之沉默 / The Silence of the Sea

上映日期:1949-04-22片长:88分钟

主演:Howard Vernon/Nicole Stéphane/Jean-Marie Robain/Ami Aaröe

导演:Jean-Pierre Melville编剧:Jean-Pierre Melville

海的沉默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