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敢给史云梅耶这样的大师打三星的?
讲良心话吧,大师出手,虽然是玩票之作,也是值四星的。
但谁叫他抢了电影编辑的活。
众所周知,我们这些编辑,主要是靠幕后活着的。
一般来说,我们这个行业呢,是这个模式——
导演拍了个片,观众一看,嚯,这个厉害。
我们呢,提前就去问导演,你这个太厉害了呢,是咋拍的呢?
导演半推半就:
哎呀其实还是观众自己体会最重要啦,不要剧透了啦,我拍这场戏呢,其实是这样这样想的,出了那样那样的岔子,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能让观众感受到就太好了。
然后我们这些有趣的灵魂,就把这一切写进公众号里。
影迷一看,我就说这个厉害吧。
由此完成了电影产业链的大和谐。
所以你要问,不看电影幕后还配当影迷吗?我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昧着良心说不配。
我给[昆虫物语]打五分,也是一个道理。
[昆虫物语],讲的是一个蹩脚剧团,重演捷克著名作家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物语》。
这没啥。
但史云梅耶,总是讲着讲着这个故事,又突然跳出来了,告诉你刚才那段画面,我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怎么拍的。
也就是一边放电影,一边放电影幕后。

导演半推半就才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圈生态啊!如果都自己下场爆幕后,缺乏中间渠道,吃相就难看了对不对【露出虚伪的笑容。
所以,出于对电影大师的尊重,[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我打满分;出于小编我自私丑陋的人性,幕后部分我得打零分。

大佬比小编萌,我要回家喝西北风
[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依然很史云梅耶。
比如,他小时候得过厌食症,在疗养院的经历,给他带来了阴影。
于是,他的作品里,就总把食物和嘴无限放大,让人生理不适。
而[昆虫物语]中,史云梅耶刚说完长长的“序言”,镜头就转到剧团团长蠕动的嘴。
食物也很恶心。

但其实,也很不史云梅耶。
至少,大多数影迷心中,史云梅耶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定格动画,而且是利用一切手边就有的素材,创造你意想不到的定格。
比如他最鬼斧神工的短片,[对话的维度]。
其中一段,主角是文具组成的人、食物组成的人、餐具组成的人。

日常用品,展现了一出残酷的进化史。
或是另一段,两个人,互相吐出各种日常用品。
开始还能匹配。

到后来,就完全成了鸡同鸭讲。

依然是最常见的事物,却绝望地呈现了交流的难以为继。
而在[昆虫物语]中,定格动画却没有几分钟。几乎都是真人演员演绎。
这样的设定,有趣是很有趣,真人场景中突然出现几帧定格动画,荒诞感迎面扑来。

但冲着动画来的观众,还是会觉得导演人设崩了。
非也。
史云梅耶在电影中做出了说明:
你看,史云梅耶大爷对动画的理解已经突破了物理和类型的限制。
可他还是要跟我抢饭吃。
比如正片中,啤酒里出现了蟑螂。
幕后突然强势插入,亲切的史云梅耶大爷手里逮着蟑螂,吆喝着让工作人员快点拿啤酒来。

依然是正片:
正片还没吐出来呢,幕后先吐了。

谢谢导演,接下来正片的呕吐,都恶心不起来了呢。
大师跟小编抢饭吃已经不可原谅了。大师连剧透都比小编萌。
同行们,天台再见。

大佬无形装逼,我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我相信史大爷不是有意的,他只是要表现两种戏剧理论。
这才是大师风范对不对。
我强行研究了一下,觉得正片中剧团导演和花絮中的史云梅耶,两个“导演”,就正好对应这两种方法论。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也就是常说的体验派,完全相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进而合二为一。
在正片中,剧团演员们越来越像自己扮演的虫子。
比如蟋蟀先生和太太,正繁衍后代;而演员们也发了嫉妒和轻佻的病症。
台上,蟋蟀先生强调传宗接代,完全是个直男癌。
而太太演员,在台下,同另个演员调情。
而先生演员,也是导演,越来越不高兴,打发那个男演员收拾道具。
更明显的是屎壳郎的扮演者。
可想而知,陷入了日复一日枯燥的劳动。
2.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斯坦尼斯让演员入戏,最终是为了让观众入戏,让观众体验一个故事,而不计较它是电影,是虚构。
而布莱希特,强调间离,要让观众打破“第四面墙”,迫使他们把电影当作一部电影来思考。
不过现在,间离效果也不一定要故作高深了。
最大众向的当然是[死侍]。
提醒你正观看一部小成本X战警电影。
[昆虫物语],拍一小段就由导演为你讲述拍摄的秘辛,明显是间离效果了。
然我装逼了半天,这两种理论还是对应了两种观众。
一种,是浸入式的,看故事乐在其中,幕后啥的关我什么事。
一种,是研究式的,看个电影要把自己抽离出来,再结合幕后条分缕析,将人生升华到新境界。
So,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不爱看幕后的影迷是好影迷吗?

大佬云淡风轻,我只是个努力保住饭碗的小编
史云梅耶在[昆虫物语]的开头,来了个“序言”:
但我们的电影不讲这个,那它讲什么呢?我不知道。
也就是说,连他自己,都没打算理解什么电影的中心思想,或是理解自己。
他的正片中,一如往常,充满令人困惑的意象。
看了心里犯嘀咕:这里大概是想说点啥的吧?想说啥呢?
逼着你抽离出来去思考。
可是真正作为间离元素而存在的幕后,却异常轻松。
比如你正看着插刀的画面,血溅三尺,吓得要命。
想到这只不幸的鸡,立刻放弃思考剧情,容我先笑一分钟。
史大爷摆出了一副架势:观众一思考,我就要他们发笑。
别想了别想了。
史大爷一直也是这个态度:我的电影,观众自行体会。
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
事实上,很多创作者们都是在摇摆的。
一会儿觉得,你们自己去看,知道幕后太多,破坏了电影的美感。
一会儿又觉得,这场戏的幕后曲折,不说出来太亏了。
然而其实他们说了都不算。
观众自有答案。
[昆虫物语],如果和史云梅耶从前的[对话的维度]、[食物]等旷世杰作比,当然算不得惊人。
人家本来也是众筹玩票之作。
但依然有趣。
想思考电影的,自然可以去分析正片中令人眼花缭乱又迷惑不已的意象。
想轻松点,体验电影的,也可以被史老爷子的诙谐幕后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你处在这两个极端,大概也要给这片打五分,毕竟,只爽到一半嘛。
但如果你问我,不看幕后,配当影迷吗?
难道,我不说写这篇推送喝了十杯水,上了八次厕所,啃了半小时指甲,就不配写这篇推送了吗?【这么艰难我说什么了吗!
我冒着失业的风险告诉你,如果有人言语之间流露,不看幕后就不配当影迷,八成是个阴险的电影小编或影评人。
导演爱说不说,观众爱看不看,哪种能从电影获得乐趣,你就选哪种。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昆虫物语Hmyz(2018)

又名:Insects

上映日期:2018-01-27(鹿特丹影展) / 2018-02-19(捷克)片长:98分钟

主演:扬·布达尔 / 伊里·拉布斯 / 加罗米尔·杜拉瓦 / 诺贝特·利希 / 卡米拉·玛加洛娃 / Ivana Uhlírová / 

导演:杨·史云梅耶 / 编剧: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Karel Capek/Josef Cap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