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乎移民的故事,关乎人的未来与归宿的故事。
影片有两位线索人物,主要讲述了两个大相径庭又殊途同归的人生。
其一是摩洛哥丹吉尔一位年逾花甲的渔民。因生计与家庭的原因,他面临着“是否移民到荷兰,与家人住在一起”的难题。另一是一位非法居住在丹吉尔的塞内加尔青年,他面临着“是否偷渡到欧洲,寻找更好生活”的难题。
他们互不认识,但都需要作出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留下或者离开。
这对于离乡务工人员众多,到处都是城中村的当代中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命题。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偷渡到欧洲的年轻人可以理解,但那渔民为何不想正儿八经地移民到欧洲呢?
那就让我们先谈谈这位渔民。

他,是无法上岸的老渔夫。
  在丹吉尔,渔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
  摩洛哥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但近年政府为保护渔业资源,每年夏季的休渔期延长至8个月。
  8个月的时间,足以让渔民无计可生。
  这是人口基数不断陡升,自然资源不断削减的后果——只能牺牲一部人了。
  这位老渔民天生有种不服输的性格。天还没亮,他和同事又偷偷出去捕鱼了。
  茫茫大海上,已经再也没有人赶早出海。昔日千帆竞风逐浪的场景,现在只变成了一叶孤舟。
  但他们的收获,并不因为竞争对手减少而增多。
  渔民的儿子,劝他放弃渔猎,移民荷兰,开始新的生活。
  渔民内心是拒绝的。面对着一切既定的事实,他无可奈何,只能用玩笑和愤懑来面对。
  但玩笑和愤懑过后,只能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家人开始催促他了。荷兰的亲戚朋友都来到丹吉尔劝说他。
  家人都在那边,这边生计又没了,还有什么好眷恋的呢?
  但他,还在“负隅顽抗”。
  某天凌晨,他又独自一人,偷偷地出海捕鱼了。
  他仿佛对这片海有“瘾”了。
  儿子很担心父亲,然为父亲修了四十多年船的老船匠一语道出真机:
  “在海上长大的人适应不了陆地。”
  这已经不是变换生活方式的问题了。船和大海,几乎成为了渔民的信仰。
  其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呼吸一般,缺少它们,总觉得生活缺少什么,日子过不下去了。
  当我们觉得“生活没什么是不可以失去时”,想想音乐之于贝多芬,绘画之于毕加索吧。
  同业们纷纷移民,放弃渔猎,我们的老渔民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了。
  但他移民荷兰的唯一条件,就是不要卖掉他的船。
  告别了他的船,他还去与他的老母亲告别。
  告别了母亲与毕生的工作,无异是告别了自己的人生。
  他最终抛弃了大海,上了陆地,去了荷兰。
  世界那么大,想去看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寻找到自己的世界。

  相对于想留下的渔民,影片第二个主人公——易卜拉欣却很想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这对于他来说,真的很难。
  首先,他是一名塞内加尔青年。现在,他非法居住在摩洛哥的丹吉尔。
  非法居住,是什么意思?即没有身份:没有身份证,没有任何一种签证。
  从事移民行业的小伙伴们就会知道,签证就相当于确定外国人的身份证。留学签证,表明你是留学生;旅游签证,表明你是游客;记者签证,表明你是记者。甚至还有难民签证,表明你是一名难民。
  非法居住,即你是nobody。
  其次,他希望到西班牙谋生。但相对于非洲国家,笔者相信欧洲国家更会看重那一本签证了。如果你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你就是非法者,会受到国家驱逐。
  更何况,你现在在摩洛哥都是非法居住,又怎么能坐飞机火车去西班牙呢?
  于是便有了第三个难点:他想偷渡去西班牙。
  如何偷渡?偷偷地坐船去,越过大海,悄悄登陆。
  说起来很轻巧,但要真正实现,需要历经生死的考验。
  当然,并不是只有易卜拉欣有偷渡到西班牙的打算。
  根据网络资料,截止至8月份,2017年有超过11.3万非法移民和难民试图从海上偷渡到欧洲,2300多人死于海上,其中119名遇难者的目的地是西班牙。
  这只是官方统计的数字。
  对于偷渡者而言,死亡和失败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少数人才能幸运地登陆。
  所以,易卜拉欣一开始对偷渡,表现出深深的迷茫。
  就像他面对这片大海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易卜拉欣的故事,就是一步步地,慢慢地消除迷茫的经过。
  不过,究竟是消除迷茫,还是逃避恐惧,这就见仁见智了。
  一开始,他见到了偷渡的组织者。组织者开门见山地说价钱,他却迷惑了。他反问组织者,“你觉得我应该走这条路吗?”
  组织者的建议是:follow your heart。
  笔者想了想,这句话或许是最没有建设性的,最敷衍的建议了吧。
  如果人人都能follow your heart,那人应该会活得简单潇洒点。但同时世界也会加速灭亡,社会亦无文明可言。
  组织者果敢决绝的态度,似乎对易卜拉欣有很大的触动。
  他又去问了当地的朋友,寻求建议,或者别的进入西班牙的方式。
  后来,他又去到海岸上某片森林。在这片森林居住的,全是准备偷渡欧洲的非法难民。
  一个难民带他到隐藏船只的地方,即偷渡的出发点。
  难民为易卜拉欣详细介绍了偷渡具体路线,以及一棵将海上漂流的衣服绑在其上的逝者之树。
  冒险还是归去?这真是to be or not to be一般的问题。
  最终,他选择了归去。

  就像现在“逃离北上广”的逆流一般,不是因为我们家乡发展起来了,不是我们可以衣锦还乡了,而是我们累了,再也不想和生活作抗争。
  易卜拉欣的朋友曾问,那家人呢?家人会觉得你归家时身无分文,是毫无出息吗?
  这实在尖锐的问题。但易卜拉欣已经想清楚了——无论如何,总归是成长。
  是的,我们回乡,并不是两手空空回去的。
  而是带着成长回家的。
  这成长,有对社会的阅历,对人生的感悟,有性格的成熟。
  只要用心去度过的时间,就绝不会白费。
  笔者相信,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

  世界文艺史上,针对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研究命题:
  “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
  同样地,影片也对两位角色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将答案记录了下来。
  渔夫告别了大海,彻底变成了钢筋水泥下的建筑工人。
  他会吐槽一下荷兰终日不见太阳的鬼天气,以及不新鲜的鱼。
  那画面,仿佛人人挣破头涌入的欧洲,比非洲还要死气沉沉,了无生气。

  而易卜拉欣,回到了塞纳加尔。
  但在回家乡城市前,他先去见了他四年前的前度女友——拉拉。
  但没想到拉拉准备结婚了。而且,对他已经没有了感情。
  笔者犹记得张晓风文章里的一句话。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若出走的收获是成长,那爱情和激情,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我们在曲折艰难的三角里兜兜转转,最终回到了原点。

三角洲回到海岸Deltas Back to Shores(2016)

片长:7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Charlie Petersmann 查理·彼得斯曼

三角洲回到海岸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