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27

非虚构 • 湖畔:导演说

《湖畔》的构思产生于作者一次故乡之行途中。格拉西莫夫出生在西伯利亚一小城,童年在切巴尔古里湖畔度过。几十年后他重返故乡时,被家乡的自然风光吸引,试图拍一部带有自传色彩、表现故乡风貌的影片。此时,苏联学术界有关保护生态的讨论空前激烈,尤其是保护贝加尔湖环境成为争论热点。这一争论正好扩展了格拉西莫夫的视野,于是鲜为人知的切巴尔古里湖被举世闻名的贝加尔湖所代替,而创作自传性影片的动机让位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由此影片的主题也相应扩大,影片不仅要表现保护自然与开发自然的矛盾冲突,而且还要表现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爱的权利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编导展现了苏联人当年的精神面貌及道德品质,从而塑造了当代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方式(也是格拉西莫夫最擅长的创作手法)讲述在贝加尔湖畔建设造纸联合企业的故事,但影片不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其着重点是围绕这一具体事件塑造当代人的银幕形象。
影片开始,编导运用了一组电视采访式镜头:女主人公列娜一边翻阅影集,一边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家族及父亲带她出游参观的地方。当听到乌斯特的伊利姆围堤工程的负责人说“眼前的两个岛在完工之后就没入水里了”时,巴尔明不无遗憾地叹道:“这么好的自然景色,太可惜了。”导编通过女主人公的叙述传递了大量信息,把巴尔明的复杂感情首先向观众作了交代,为以后关于贝加尔湖的争论,也为巴尔明的性格发展作了铺垫。
紧接着,影片“言归正传”。切尔内赫和伊凡诺夫来到巴尔明家,告诉这位德高望重的生态学者要在贝加尔湖畔建设大型联合企业。巴尔明立即反对:“这里的景色罕见,是祖国也是世界的财富,必须加以特别保护。”列娜作为旁观者虽未参与争论,但却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至此,编导把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置于这一矛盾的中心,围绕建厂这一具体事件的外部冲突,揭示了每个主人公对这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
巴尔明这个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贝加尔湖的生态学者,有责任保护这美丽的地方。他热爱大自然的纯朴、美丽。他要为保护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而斗争。但他的心情又极其矛盾:生活既要前进,就得建设。他承认这一点,又不愿向自己的观点妥协,最后在两难处境中离开了人世。
列娜是编导精心塑造的形象,她是人和大自然和谐的象征。在构思女主人公时,格拉西莫夫曾说:“女主人公应该是纯洁、完美的。她漂亮、聪明、坚强、有知识、有修养,没有任何生理及心理缺陷……在我看来,列娜是贝加尔湖的心灵,从透明纯洁的意义上讲,是湖水的某种可感知的物质的东西”。事实上,列娜在影片中的形象确实是理想的形象。
列娜这一理想形象在编导的处理中又是多棱角的,首先编导表现了她的思想转化。在对待建厂的问题上,开始列娜是站在父亲一边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她逐渐地改变了看法。在与切尔内赫的多次接触之后,她发现,切尔内赫是一个真正懂得美、懂得生活、懂得为人类造福的出色能干的人。于是她明白了他在贝加尔湖畔建厂的目的,并渐渐爱上了他。当父亲讥诮切尔内赫两面不讨好时,她生平第一次和父亲互不相让地争执起来。她要为切尔内赫辩护。这是她经过内心探索、思想渐趋成熟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编导通过爱情线表现列娜思想日趋成熟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理上没有任何瑕疵”的姑娘,列娜是许多人追求的对象。特别是她的纯洁、有修养,更是惹人喜爱。所以阿辽沙对她一见钟情,建筑工程队长初次见面便爱她爱得发疯。而切尔内赫也与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她如何处理呢?在此编导表现了列娜的纯洁与成熟。她喜欢切尔内赫,但只把这种爱藏在心里;她虽不喜欢科诺瓦洛夫,但也不伤害他,而是堂堂正正地对待他。至于阿辽沙,列娜有心把自己的命运和他连在一起,但眼下她必须先离开湖畔,在更广阔的天地磨炼自己。
切尔内赫是剧作冲突的主要体现者。编导在塑造切尔内赫的形象时,也是通过内心来体现的。他作为工程总负责人必须为国家利益、为造福人类着想。但同时他又是地道的贝加尔人,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尤其是像贝加尔湖这样世界独一无二的美景必须保护。建厂必然要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最可怕的是要污染湖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切尔内赫采取了积极的科学方法:在建厂的同时进行水的净化处理。这也是他受到两面夹击的原因,然而这却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切尔内赫和列娜有关美的争论突出表现了切尔内赫思想的成熟。这场争论实际上是本片主题的延伸,列娜的“美”也包括了大自然的美。切尔内赫说:“我们正是从多一块面包的那个起点上开始为美斗争的”,这种辩证而科学的态度不仅是他全部行动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他征服列娜的起点。在爱情问题上,他同样具有深刻的道德感。他喜欢列娜,却从不越雷池一步,同时还教育其他两位男子汉要正确处理爱情问题,要尊重自己,尊重列娜。
切尔内赫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当时刚刚开始出现在苏联银幕和舞台上的“事业型人”的影子。但切尔内赫较之其他事业型人更有人情味。如在对待巴尔明的态度上,他不把这位老学者的意见当作耳边风。所以影片中虽然两人观点相反,但都受到观众的理解和同情。
格拉西莫夫向来以表现道德问题见长,在本片中他把维护人的道德纯洁与保护大自然的纯洁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相观照。纯洁的人维护大自然的纯洁,而湖水的清澈也喻示着主人公们人格的清明磊落。两者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上,编导的思想观念较之1930年代创作的影片《七勇士》和《共青城》,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以前的影片中,焚烧森林是作为人们战胜大自然的象征被赞颂的,《湖畔》中砍伐树木则被看做是对大自然的破坏,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编导的思想也在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显然体现在其作品中。

湖畔У озера(1970)

又名:U ozera / By the Lake

片长:155分钟

主演:Sergei Gerasimov/Natalya Belokhvostikova/Oleg Zhakov

导演:Sergei Gerasimov谢尔盖·格拉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