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喜欢的是京剧。初中看了程砚秋的传记之后,竟然真的就坐在电脑前,看了两个多小时的《锁麟囊》,是张火丁演的薛湘灵。那时候特别喜欢京剧中的旦角,华美、娇艳,扮相上便已经美得动人。也因如此,当时才会选昆曲鉴赏课,没有京剧方面的课,听听“百戏之祖”的鉴赏课也是好的,却没想到,最后反而更喜欢昆曲了。

昆曲确实是美的。字字珠玑的唱词,柔曼悠远的唱腔,细腻婉转的身段,本就足够打动人了。但是更喜欢的是昆曲的清丽。大概昆曲中的文人色彩更浓,“功深熔琢,气无烟火”,水磨腔犹如行水流水滑过,昆曲来自尘世,却又离了尘世,天上人间,或喜或悲,唱来都是淡淡的、暗暗的,浓浓的却是听者的沉醉,心思情思已被牵动,直堕入那风月朦胧的幻境里。

而《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最初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隔墙听曲。当时只觉得是林妹妹太过伤春,一曲《游园》竟就听得心动神摇,站立不住。后来又知明代才女冯小青曾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才读了文本,揣度了诗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所伤的春并非是春,而是这满腹的少女心事,韶华虚度、青春愁闷。

《惊梦》是杜丽娘的情之萌,是全戏的基础。从结构上又可以分为“游园”和“惊梦”。而我更喜欢的是游园这一部分。《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黄莺婉转,春光撩人,却束缚于“小庭深院”,朦胧跃动的春情,“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发髻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凭着栏杆侧着头远望。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不见桃柳蜂蝶,唯取这纤细游丝,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这天真娇羞的小女儿心态,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恰恰这美好春光无人赏,这青春之美谁人见呢?尔后游园,“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小女儿家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作为“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昆曲,在心理表达确实是优势的。对比了温如华的京昆版的《游园惊梦》与张继青昆曲版的《牡丹亭》,低吟浅唱、细腻柔婉的昆曲确实更能表现杜丽娘的小女儿心思。京剧主奏乐器是京胡,声音明亮、干脆,加上多少有些吟哦色彩,总觉得在杜丽娘顾影自怜的一段太过铿锵而哀婉不足,比起以曲笛为主奏乐器的昆曲,确实少了几分色彩。也确实是在自己学唱了昆曲以后,才越发觉得昆曲美妙。本觉得昆曲轻缓哀绵,也不见得感情变化。但是学过了《绕地游》才知道这吐字运气的讲究,才明白这看似平缓的词曲中的情绪翻飞。

汤显祖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知《牡丹》,怎知昆曲清丽。

牡丹亭(1986)

上映日期:1986片长:122分钟

主演:张继青 / 王亨恺 / 徐华 / 

导演:方荧 / 编剧: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