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想我们展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何通过自我意志的“刻意训练”,成就阔大的事业。

想要知道曾国藩是如何做到的?这里不得不提到脑科学的一个概念:元认知能力。

<图片1>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自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大脑的。

例如:
1. 身边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每次吵完架,才会回头去想:其实也没多大事,但是为何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
为何有的情侣或夫妻却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认真的聆听者”?

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

3. 为何都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

你再回想下,以前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同学,经过若干年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体现出来了。

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的很大。

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其实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不同。

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原本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一个人的成就只与其元认知能力有关系。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明白:我们的大脑可以有多个层级。

元认知能力弱的人,其实大部分时候是被大脑控制的,而没办法主动去控制大脑。那么多人很容易受情绪干扰,其实就是因为你是站在最底层与大脑“打架”。

<图片2>


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通过有效的办法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大脑。


为了更好的理解元认知能力是如何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办法。

我们来看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何通过自我意志的“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一番事业的。

他就是曾国藩。在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连续被提拔七次,一直做到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组部副部长)。

曾国藩这个人很牛,后来他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大功臣如果还能有善终,绝对有了不得的官场生存能力。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经商要读胡雪岩,当官得看曾国藩。”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国藩。

如果一个人天生特别聪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们称其为天才,比如图灵、牛顿。

如果一个人天才资质平平,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那我们就要仔细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毕竟天才离我们太远,而且是基因决定的。我们虽然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基因,却可以通过提高元认知能力提高自己。

其实,曾国藩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怎么说呢?

曾国藩小时候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曾国藩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

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

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睡着以后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都会背了,他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临走还回头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

虽然,曾国藩28岁考取了三甲进士。当时有人说他是“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三甲的进士出身,看不起他。

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就多一些了;三甲的进士就是皇上可怜你们,赏赐你们,你们的身份也如同进士。

这就好比,一甲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二甲是985院校,而曾国藩是三甲学校毕业的,类似于今天的普通大学毕业生。

我们看到,曾国藩年轻时代,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是一个资历平平的普通人。

不仅如此,青年时代,他还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不仅要求其他普通人,甚至还要求皇帝。

有一次,咸丰皇帝按照惯例要求群臣给皇帝提意见。就好比,现在领导让下属给领导提意见一样。

一般,作为下属只要轻描淡写地提上一两条就可以了,比如“领导太不爱惜身体了”。可是曾国藩却老老实实地写了一封奏折,指出了皇帝的三个毛病:

第一条,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任何一个有智商、有自尊心的人,恐怕都受不了这个评价,何况是皇帝老子。
第二条,皇帝只喜欢搞表面上那一套。这不明摆着说皇帝表里不一吗?
第三条,皇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艾玛,有这么说领导吗?

你说这么直白的挑领导的毛病,领导能不跟你急吗?

咸丰皇帝果然就急了。据说他当时拿到这个奏折,脸色变的通红,马上就要派人去弄死曾国藩。结果被边上的人给拦住了,说是您老人家自己求直言的,这个时候再杀人不好吧?所以曾国藩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曾国藩不仅只跟皇帝这么来劲,跟自己的同事也是一样,都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

曾国藩刚刚拉起湘军的时候,带着队伍去了江西。

当时的江西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权力欲特别强,他认为曾国藩不是正规军,就是不是国家的“正式在编”,而是“临聘人员”,就得归自己管。而且曾国藩所有的粮饷都是从他这儿拨出去的,所以这个巡抚动不动就跑到曾国藩的军营里说三道四。

曾国藩看这个老头儿不懂军事业,所以经常不听他的,就写了一封奏折,到皇帝那儿告了这个巡抚一状。

皇帝说:“那好,把这个巡抚迈给办掉吧。”

继任的江西巡抚上台之后说:“你曾国藩是个不懂规矩的人,前任巡抚怎么对付你,我还是怎么对付你。粮饷就在我手里,你不听我的,我就是不给你。”

所以曾国藩只能自己想办法,找一些富户去劝捐。现任巡抚和前任巡抚的做法如出一辙,谁敢支持曾国藩,他就给谁颜色看。所以,曾国藩在江西也混不下去了。

这一阶段是湘军崛起的阶段,也是曾国藩混得特别窝囊的一个阶段。当时他给皇帝上的奏折里面有四个字,叫“积泪涨江”,就是他心里堆积的泪水都能让江水上涨。你说他在单位里混的惨成什么样子了。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书信里写过一句名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磕得粉碎,而且还得不到皇帝的原谅和支持。所以,他的年轻时代是及其郁闷的。

曾国藩事业真正开始上升、有起色,是在他回老家进行了两年反思修身后,对自己的大脑进行了“刻意训练”。用今天的脑科学词汇讲,就是对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了升级。

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守孝。

皇帝当时劝他:“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还回家守什么孝呢?为了国家的安危,你要素服从军,必须回到战斗岗位上。。”

曾国藩说:“回来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份气受够了,我绝对不在没有督抚大权的情况下,再去领兵作战了。”说白了,他就是找皇帝要督抚大权。

此时太平天国正在天京闹内讧,太平天国领导人石达开和杨秀清当时杀得一塌糊涂。石达开领兵出走后,太平天国眼瞅着就要不行了。咸丰皇帝一看,太平天国经过天京内讧之后,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少天了,于是就对曾国藩说:“那你就回家去吧。”

这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作为当事人,曾国藩心情特别不好。毕竟不为领导所需要了,心里还是很失落的。

所以曾国藩一回到自己湖南老家,马上就气的生病了。而且经常失眠。

但是,就是在老家的这两年里,曾国藩通过修身的方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通过读书,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和见识。
这两年,他读了很多老庄的书,心态渐渐地就平复下来了。

其次,他学会了经常反思。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以前,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觉得别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

但是回老家这两年之后,每日刻意去反思自己,他的心性大变。突然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这个时候再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长处。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这说到底,是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控制你的大脑。
... ...
终于,曾国藩的运气又来了。

就在他回家两年之后,把自己的心性磨得差不多的时候,咸丰八年(1858年),皇帝又要他出山。因为太平天国死灰复燃,接连击破了清军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开始反扑了。

此时的曾国藩做事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他回家之前认为,皇帝你不给我督抚大权,我就不来给你打仗。但现在他不这样想了。皇帝的诏书在六月初三下达,他六月初七就启程了,一点儿不废话,前后准备仅仅用了四天。

曾国藩后半辈子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跟前半辈子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第一次起兵的时候,皇帝每次都像求着他似的,说你去救一下武汉吧,你去打一下哪儿哪儿吧。他都不愿去,推说兵没练好,而且每次说话都是有棱有角的。

但是他再次出山之后,跟皇帝打交道的方式,就变得柔顺了很多。比如说皇帝曾经有一次让他出兵四川,曾国藩明知道不妥,是瞎指挥,而且让他带一帮湖南人跑到四川去,又要依赖别人给他拨粮饷,这个罪他之前已经受够了。

但是经过大脑升级的曾国藩已经学会了不直接拒绝,就跟皇上各种周旋,一会儿说我正在打景德镇,很快就打下来了,您再等等我。一会儿又说,我把当地的太平天国灭掉就行了。总而言之,就是一直跟皇帝拖,拖到后来皇帝一看,四川已经没事了,就说那行,你不用去了。君臣之间的交流,不像原来那样刚性了,而是变得更加地柔软。

曾国藩第二次复出之后,他所有事情的处理方法都变了。

比如说跟其他同事,原来动不动就指责这个不忠君、那个做了逃兵。现在他不这样了,出山之前,他不是在家准备了四天吗?

这四天他还干了一件事:给所有他将来要打交道的同事写信。从比自己大的职位领导到自己的下属无一例外。信中都是这么放低身段谦虚的说:你指导指导我,我这次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和别人完全不一样。他人的作风是严格要求别人,却宽松要求自己。而曾国藩正好反过来,是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宽松对待。因为他明白,他能控制和改变的是自己的大脑和行为,而不是别人的大脑。

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上任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了,给他办公馆,送家具、钱什么的。曾国藩一看,说不错,你们当差很谨慎,很用心,但这么多东西我不能收。我也不能全不收,我收下这七领草席好了。

这就是给双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儿碰一鼻子灰回来。

这也是曾国藩后来的处事原则:不给他人难堪。我能控制自己,但是我不去控制别人。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

曾国藩这个人前半生和后半生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通过有效方法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来成就一番事业。

我们再来看下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具体来看,元认知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观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绪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用元认知能力。

就拿曾国藩控制情绪来举例,他知道自己无法“情绪控制”去严格要求他人,及他的同事因为这不与他好好合作(“情绪控制”及相关的现象)就是“元认知知识”。

当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生气”,同时去控制大脑去想“我为何生气”,这个自我思考或者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元认知意识”。

有了元认知意识后,能进一步控制大脑,去思考“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就是“元认知监控”。

我们看到,曾国藩在老家两年的“刻意训练”(通过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控制自己的大脑,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最近的二十年,认知科学与脑科学长足发展,关于“成功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了很多次的升级。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自于“刻意锻炼”。而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锻炼”,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反过来,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可以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

现在,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下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几个现象:

1 . 身边的很多情侣,夫妻,有事没事就吵架,很伤感情也很浪费时间和注意力。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在在自话自说的时候,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而这保证了有效沟通。

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住的人,你会觉得他能控制自己的大脑吗?

2. 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后,有的人加薪升职,而有的人却原地不动?

在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却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作真正的价值... ....

所谓的情商高只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本质上是他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因为元认知能力不光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

3. 为何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读完可以不断提高,有的人读书再多却也没什么改变?

一般人读书都是读完就忘记了,更别说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思维,以及在生活中利用学到的知识了。

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和“修正”。

你在读别人的文字的时候,就是在拿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作对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样,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锻炼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但是大多数人其实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更多的人其实是在比别人多多了多少书(当然,有些人甚至连书都不读了,自从离开学校后)。

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也不记笔记,而现在每看一个概念都会反复看几遍,直到真正看懂了才继续往下看,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会记笔记定期回顾。
你能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了吗?

所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差,或者大部分时候你不能在更高层次去控制自己的大脑的话,可以从以下几点“刻意训练”提高你的元认知能力。

1. 阅读提高大脑认知水平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名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名族就不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

你看,语言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几乎不怎么看书了,所以大脑里的概念其实还停留在N年之前。

优秀的书籍和文章则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工具,只有大脑认知水平提高了,你才能增加知识,从而才有机会将知识转变为见识。

同时,如果你以前看书只是漫无目的的看。现在要有选择的去读,并且要认真的去读,每看到不懂的就会查资料,上知乎或者谷歌搜一下,也从记笔记定期回顾。

其实,阅读是最有效的休息大脑的活动。2015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和Hubbub做了一项关于休息的研究,调查了来自134个国家的18000人。最后得出前三名有助于休息的活动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

2、反思活动提供元认知过程

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每天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就会不自主地回想自己当天和别人打交道的情景,然后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发挥好“哎呀,我当时应该这样做才好”。

我一开始也是随机地、不自主地回想,后来我强迫自己每天晚上要回想一下当天做的事情:
1)自己做的事是否正确?
2)做事的想法从何而来?
3)为何要这么解决这个事情?
4)在解决这个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5)有没其他可能更好的方式?

我会像做手术一样修复我认为应该值得改进的地方。慢慢地我就发现我每天做事的效率不仅提高,而且自动拒绝那些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的事情。

正是因为每天结束之后的反思过程,不仅仅是像其他人一样懊悔,而是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大脑。

反思的过程其实是你在控制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你控制住大脑去集中注意力,进而把这些注意力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这就是你不断运用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坚持去反思,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元认知能力其实很弱。
现在想想,有多少人能够想起一周前,一个月前,甚至一年前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呢?其实能坚持反思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也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通过“刻意训练”还需要两年才提供元认知能力,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这事急不得,想想你需要训练多久,关键的是你是否能每天坚持呢?


作者:猴子 微信公众号: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2009)

又名:近人曾国藩

上映日期:2009-02-02片长:30分钟

主演:李鸿章 Hung-chang Li

导演:凤凰卫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