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这部电影明显被分成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爱情,后半部分讲战争。乍一看或许颇有割裂感,但其实导演张艺谋使用了很多线索将电影的两部分串联了起来。
电影中最重要的、贯穿全片的线索便是红色。红色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种颜色,在电影中具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前半部分里,红是懵懂但冲动的爱情,红是美名远扬十八里的烈酒,红是一切喜庆和美好。然而在后半部分里,红是百姓的血泪,红是残阳下的尸横遍野,红是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生命。在不同的剧情中,“红”所渲染的情绪完全不同,是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
与红色类似的,还有碧波万顷的高粱。在前半部分影片里,一望无垠的高粱象征着黄土地上朴实、勤劳的老百姓们旺盛的生命力。九儿穿着红嫁衣、骑着马、走在翠色欲流的高粱地里,是极具中国式乡村色彩的美好画面。然而,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时,“毁佳禾无数,杀人逾千”则成为了高粱与老百姓共同的悲剧命运。马被剥了皮,人也被剥了皮,血腥的画面反映了侵略者的残暴,更以点带面地暗示了中华大地所遭受的苦难。
除此之外,张艺谋导演对于音乐的运用也出神入化。在前半部分影片里,酒歌仿佛江湖骗子推销神药的广告词,恰到好处地侧面描写出了电影所刻画的群体的那份野性和质朴。而当他们再次唱起这首歌,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曲调,“一人敢走青杀口”、“见了皇帝不磕头”等语句却没了那份诙谐,倒像是勇士们在面对侵略者、即将英勇就义时豪迈、悲壮的战歌,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敢于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烘托到极致。
张艺谋导演将电影分割成了两个主题的两部分,体现了喜到悲的转变,实则是为了用前半部分的“喜”衬托、强化后半部分的“悲”。同样的意象,在前半部分被用来刻画小我,于后半部分再次出现时,则出神入化地将小我升华成大我。而不管在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这些意象都毫不突兀,反而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国民俗文化、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气节,为海内外观众描绘了一幅生动、悲壮、荡气回肠的抗日画卷。



红高粱(1988)

又名:Red Sorghum / Sorgo rojo

上映日期:1988-10-10(中国大陆) / 2018-10-12(中国大陆重映) / 1988-02(柏林电影节)片长:91分钟

主演:巩俐 / 姜文 / 滕汝骏 / 钱明 / 陈志刚 / 计春华 / 

导演:张艺谋 / 编剧:莫言 Yan Mo/陈剑雨 Jianyu Chen/朱伟 Wei Zhu

红高粱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