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赤心》这是在大学城新开的夏风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电影。
老板是个挺有品位的好人,夏风选的片子多是欧洲文艺片
或很少公映的国产片,所以在喧嚷着美国大片和韩片的大学城
内少了市场。并且老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要叫
院长!”

那一刻,突然想起福柯笔下的精神病院。我们都是这里的患者,
需要电影来救赎。

这里注定是小众的乌托邦。40个座位的迷你影院里。黑暗中,
只有我和男友两人对着宽屏幕。终于体会到周迅曾描述的幼
时坐在影院首排直看到影院关门的快乐。

可以说,开场就对这部比利时电影充满好感。

当老杀手Ledda拖着迟缓的眼神对态度不逊的雇佣者说:等我睡醒了再办事时就发现,这老头儿实在太酷了。
杀手Ledda和警官Fenke其实是同类人。内心伤痕累累,只不过对抗世界的方式不同。有个电影细节不知可否这样理解。镜头扫过Fenke房间时停在一副全家福的图片上:一个眼神深邃的美丽女子怀抱着可爱的小姑娘。
并且两次镜头都铺陈在Fenke淋浴上,他在洗刷着的究竟是哪些不为人知的痛楚呢?
再后来,Fenke在抓住Ledda后给他讲了一启积郁在心头多年无法破获的交通肇事案。Ledda平静的说,你在讲自己的故事。而Fenke暴跳如雷。这是否可以暗示了片头的那个镜头?
Fenke选择用隐忍把苦痛深藏于心,而Ledda则选择用行动来释放。

这部比利时片着实好看,尽管有些人觉得他类似于《杀手莱昂》,但我却觉得《冷面赤心》更有深意。不是简单的杀手与女孩,杀手与警察的关系,而是更有质感的相互交织,同时人物自身也在织网解网的过程。同时对为何这个北欧国家电影一直受到外界忽视而感到不平。

就像片头的出租车司机说:“人人来到比利时都在讲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其实根本不知道布鲁塞尔的街道又窄又小,
景色也不如我们安特卫普漂亮!”

总觉得这话用意非浅。或许是在影射全球大众文化的大环境。放在那个层面上是不是应该这样讲:“人们一走进影院总是在问,有没有美国大片,美国大片,美国大片……殊不知在欧洲有一个叫比利时的国家也能产出几部好电影。” 我看到此景对着荧幕会心一笑。导演实在太狡黠了。
他是借此在抗诉“文化帝国主义”吗?
就如电影放映前,有一女子询问是否有韩国片放。于是进场观望,看屏幕上没没出现她预期的韩星面孔而草草退场。

有些轻蔑,但同时又马上推翻了自己。你能擅自怀疑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吗?那是大规模文化入侵导致的对所谓“流行文化”情感依附的畸形。我相信她并非没有动容和思索,只要她愿意看完这部电影。但是一瞬间,她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裴勇俊一张儒雅俊秀的脸,那魅力立即战胜了眼前冷酷的比利时老杀手,这意识把她不自动的抽离出来,促使她离开。


晚上在自习室里,接到院长发来的短信。他说正在看到老杀手倒下去的镜头,他问我:“给老头倒下后像摄象机的眼睛找个恰当的比喻吧。”

Somewhere in heaven.
我回到“天堂的霓虹灯,你会找到它……电影其实都告诉我们了”。

想到欧洲中世纪比喻疯人是“被月亮打击的人”,你看多浪漫。老Ledda的疯癫气质实在太迷人了。他此刻已经传染了我。







冷面赤心De zaak Alzheimer(2003)

又名:阿滋海默调查案 / 杀手记忆 / The Alzheimer Affair / The Memory of a Killer

上映日期:2003-10-15片长:123分钟

主演:Laurien Van den Broeck/Dirk Roofthooft/肯·德·布沃 Koen De Bouw/沃纳·德·斯曼特 Werner De Smedt/Hilde De Baerdemaeker/基尔特·范·朗拜博格 Geert Van Rampelberg/简·德克莱尔 Jan Decleir/Patrick Descamps/Anne-Caroline Suberville/Jan Dyck/Miek Van Bocxtaele/Deborah Ostrega/吉恩·伯沃依兹 Gene Bervoets/埃尔斯·多特曼斯 Els Dottermans/Lucas van den Eijnde

导演:艾瑞克·范·洛依 Erik Van Looy编剧:杰弗·格瑞特 Jef Geeraerts/卡尔·乔斯 Carl Jo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