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真诚和深刻的记录片,美国犹太人B.Z. Goldberg来到耶路撒冷,深入到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小孩,穆斯林小孩,更深入到他们经历过流血冲突,炸弹袭击的眼睛后面逐渐灰暗的心防,挖掘他们对战争的观点,对和平的想法,对两个对立种族的未来期待。

七个耶路撒冷小孩在镜头前羞涩、微笑、不设防,终于话题被引导向巴以之间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Yarko Solan,住在west Jerusalem。Daniel Solan,Yarko的双胞胎兄弟。双胞胎是西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小孩。他们坐公交车不会选择18路,因为18路曾经被炸弹客炸过。他们会选22路,既便22路还没被袭击过,他们坐车的时候还是百般小心,锁定车上每一个可疑分子,然后抢在他们下车之前下车。巴勒斯坦那些激进的自杀式攻击在他们小小的年纪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战争教会他们经过downtown的时候不要驻足。
Mahmoud Mazen Mahmoud Izhiman,east Jerusalem一家咖啡店里的穆斯林小男孩。Mahmoud不说话的时候,是一个常见的淘气小男孩,你几乎可以想象他惹祸时那种没心没肺的表情,可是当他谈论起以色列和犹太人时,姿态顿时老成,眼神里有一种深不可测的东西,那叫与生俱来的仇恨吗?后来看到他上课时的镜头,便隐约了解,有时候仇恨不紧紧是亲身经历,亲眼所闻的结果,更有可能是教化的结果。教化并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它甚至是制造更大的仇恨。谈及犹太人的时候Mahmoud脸上咬牙切齿的肢体动作,有点另我害怕。
Shlomo,耶路撒冷古城里犹太人居住区的小男孩。Shlomo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小孩,他父亲是美国一个知名犹太人学者。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从小受到严谨教育的痕迹,在谈论到阿拉伯人和他的上帝的时候,他的态度是从容的,即使还不太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西墙前与一众犹太男人摇晃着身体,念念有词。对于阿拉伯和犹太人之间的纷争,他可以很冷静的分析,阿拉伯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而犹太人也认为这块土地是上帝给予的,谁看起来都没错。甚至,谁也不能叫谁离开。
Sanabel Hassen Abd'el Jawad,她的名字象征着奉献、神圣与爱。这个居住在west bank(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穆斯林女孩,因为1948年犹太人发起的独立战争,变成难民,居住在Deheishe难民营,Sanabel的父亲是一名记者,也是激进组织成员,目前在狱中。战争使她承受父爱远离的痛苦,和离乡背井的心酸。
Faraj Adnam Hassan Husein,居住在难民营。战争对于他而言,是一个12岁伙伴Bassam的死亡,这样沉痛的记忆教会了他什么叫做仇恨。阿拉伯人没有大炮,没有枪,没有导弹,他们的武器远远敌不过犹太人。但Faraj相信他们的热血和石头。他相信用弹弓击出的石头挟带的力量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为倒在以色列士兵炮火下的穆斯林兄弟复仇,为被赶出自己的土地的巴勒斯坦兄弟们复仇。
Moishe Bar Am是以色列占领区Beit-El的犹太人小孩。他的愿望是想成为一个军官。他的愿望是铲除这块土地上的阿拉伯人。他的身上有一些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的痕迹。甚至在长大以后,还是拒绝与阿拉伯人的接触和沟通。

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7个小孩,各有自己的价值观,可能是某些经历,可能是某些教导。当B.Z提出让彼此见面聊天,分享彼此的观点时,有的跃跃欲试,如双胞胎兄弟,Faraj;有的没兴趣,如Moishe;有的认为没有多大帮助,如Shlomo。沟通的桥梁终于在双胞胎兄弟,Faraj,Sanabel间建立,双胞胎兄弟来到Deheishe,与Faraj,Sanabel分享墙壁筑体上的枪林弹雨痕迹,分享童年小游戏,分享彼此的爱好,分享喜欢的明星,更分享彼此的政治观点。他们不一定认同对方,但起码是理解对方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坚持。抛开种族间的对立,他们其实只是一群有活力爱玩耍的小孩,而本该轻易建立的友谊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却显得格外的不易和珍贵。正如Faraj所说的,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得益于B.Z的牵线,如果B.Z离开,那这条线不可能存在。那一场会面所制造的高潮和泪水是相等的,战争的残酷不一定要用血腥来诠释,台面下的没人关注的一场不易的友谊也足以揭示如同冷暴力般的伤害。
可是当初信誓旦旦的守护这份友谊的“PROMISES”,能够坚持多久呢?在这个不由己的年代,谁都不敢期待太多。

这部影片的诚意是:一,他可以深入到众多的孩童里面,挑选出有对立,有漠然的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小孩,言论的导向并没有因为美国犹太人的身份偏向某一方,或为谁说辞。导演们维持立场的平衡,公平的给他们彼此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表达。二,时隔2年之后,让时间继续,也让事件继续,他们的态度有些什么变化。一个“promises”的背弃,凶手是谁?悄然若揭。三,还有一个将近20分钟的剪辑,拍摄于2004年,这些小孩长大之后的生活和政治态度。持续的追踪,是一部有诚意的记录片最让人欣赏的态度。

===================================

背景普及(转载):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发起独立战争。占领西岸,75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驱逐出自己的居住地沦为难民。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即进入所谓的peace process(和平进程)阶段。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在犹太人聚集区多次发起人肉炸弹攻击,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更多内容可以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gj/xwbj/news/2008/12-29/1506980.shtml

美丽天堂Promises(2001)

又名:相约战火蔓延时

上映日期:2001-07-06片长:106分钟

主演:巴勒斯坦孩童/以色列孩童

导演:B.Z. Goldberg/Carlos Bol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