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是爽推荐的。是一部与心理操控有关的电影,具体的内容不做剧透,简而言之,剧情精彩,节奏紧凑,画面构图很棒。
这样一部电影,总是引起许多想法。
煤油灯操控法,pua中的心理操控,又或是在影评中看到的父母对子女错误的教育方法,不难感受到人的心理需要肯定的。处于整体环境的不同,煤油灯法相对pua中的推拉,更为直接。前者是有计谋地打压和否定,加之强烈的心理暗示;后者是否定与肯定结合,同时伴随遥远的奖励作为目标。不过都是一个模式。
观影的时候,我在想,这样的方法有效的受众是什么样的?
我曾听闻过很多故事,感情中女方遇到渣男,在被劈腿骗财伤害之后,对待感情观总是会偏离正常道路,例如极度缺乏安全感,在以后与其他相处过程中问题暴露一览无遗。是无法治愈的情况。过去的阴影会伴随一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概失忆会起到效果?pua受害群体,大部分都是眼界狭隘、经历贫瘠的群体,因此不会意识到什么才是当前社会环境中所谓的“真正的对你好”,同时也无法判定什么样行为会对自我产生伤害。
不仅仅是这部分群体,我认为心理操控的受众是全体人类。
亲密关系之下,受到对方影响及对对方产生影响是必然的。
人是社会性群体,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有些人需要的是他人言语上的肯定,而有些人仅仅需要某种书本上相似的论点就能够当做成肯定。但无法例外的是,需要赞同——这是因为人的成长本质就是模仿吗?所以其实所有的观点都无法是一个全新的观点?
爽跟我讨论时提到,煤油灯法和适当的调控对方是不同的。我认为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区别在于是否适当以及本意是什么。亲密关系的稳定维持也是博弈的一种,平衡才会稳定。若是一方强势,另一方弱势,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弱势的一方最终都会被塑造,而并非是改变。
想要对心理操控有一定程度的抵抗,思来想去,即时是一个拥有足够开阔的眼界的人,也并非能够有强大的对抗力。尤其是容易受到影响的性格之下,更容易同意他人的观点。最好的方法或许是要么拥有一个坚定甚至自负听不进任何建议的性格,要么是过度摇摆不定,这样即使被恶意引导,也会被路人一句不相关的话影响从而偏离了控制方预想的道路。
观影之后最大的感触,不是煤油灯操控多么恶心,而是人真是一种脆弱的生物啊。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就会受挫至此,甚至被否定到无法做出任何一个决定。

煤气灯下Gaslight(1944)

又名:恨锁琼楼(港) / 瓦斯灯下

上映日期:1944-05-11(美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查尔斯·博耶 / 英格丽·褒曼 / 约瑟夫·科顿 / 梅·惠蒂 / 安吉拉·兰斯伯瑞 / 芭芭拉·埃弗里斯特 / Emil Rameau / 埃德蒙·布雷翁 / 哈利韦尔·霍布斯 / Tom Stevenson / 希瑟·撒切尔 / Lawrence Grossmith / Jakob Gimpel / 

导演:乔治·库克 / 编剧:约翰·范·德鲁登 John Van Druten/沃尔特·瑞奇 Walter Reisch/约翰·L·鲍尔德斯顿 John L. Balderston/帕特里克·汉密尔顿 Patrick Hamilton

煤气灯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