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生活在被质疑的环境中。从初中开始,身边总有人说我胖,每当有人提起这个话题时,其他人总是跟着一起附和。最开始我还会辩驳,渐渐地我的声音淹没在人群中。直到大二之前,我都没有穿过裙子、短裤,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天,我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只要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会觉得自己胖的无药可救。
直到快毕业,说我胖的人告诉我,因为真的胖的人他们不能开玩笑,而正因为我不胖,他们可以和我开个小玩笑。
后来流行起了一个玩笑,我们班有一个憨厚可爱,但不太爱学习的同学A,每门课结课前,他问我们结课作业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热情地告诉他没作业,或者作业时XXX,总之没有人会告诉他真相。旁边的人听到有人这么说的时候立刻心领神会地告诉他一样的“谎言”。
而朋友A有一次因为我们的玩笑差点错过了一天的课,因为我们骗他第二天老师放假。
我的朋友B曾经交往过一个男朋友C,B渐渐地和我们都疏远了联系。有时他会打电话跟我诉苦,她说C经常几天都不主动联系他,有时实在没办法打电话过去,想了很久C接了电话告诉她,他在打游戏,一会儿再回过来。B和C经常因为这件事争吵,C总是说其他人的男朋友如果在打游戏根本不会接电话,他能接电话已经很好了。而且在一起这么久了,两个人总不能像之前一样天天聊微信讲电话吧,没有男朋友能做到。B举例了身边在一起很久还每天联系的情侣,C又说她也不可能完全清楚别人的情况,更何况自己真的爱她,对她已经很好了。B想了想C的好,又觉得自己有些作,每次吵架都以B的“对不起”结束。
最后,他们因为无休止的吵架而分手,B在和我说起她的故事时,还在问我她是不是做错了很多。

仿佛每个认真、正直、随和又对他人充满信任的人头顶上都笼罩着一盏煤气灯,而很多点灯人也对自己的行为毫无察觉。而我觉得这些伪装成“玩笑”的行为,比男主蓄谋已久的犯罪更为可怕。因为后者,周围总有清醒的好人能帮女主走出困境,告诉女主真相;而前者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而这些心理暗示可能会带给“受害者”很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之所以会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就是因为更容易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随着不断地暗示,他们会更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从而更加相信别人的看法。
这些“加害者”往往都是和“受害者”更为亲密的人,他们会先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让受害者相信他们的爱,并树立起权威。之后开始扭曲对错,把所有事情都分出对错,并把错误推到“受害者”的身上,最后是事不关己地离开“受害者”。

所幸,女主有了侦探的帮助,最后走出了男主的带给他的阴影。
但生活中的我们不能抱着需要一个好人来拯救的想法,因为很有可能你会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轻信周围人对自己的判断。

煤气灯下Gaslight(1944)

又名:恨锁琼楼(港) / 瓦斯灯下

上映日期:1944-05-11(美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查尔斯·博耶 / 英格丽·褒曼 / 约瑟夫·科顿 / 梅·惠蒂 / 安吉拉·兰斯伯瑞 / 芭芭拉·埃弗里斯特 / Emil Rameau / 埃德蒙·布雷翁 / 哈利韦尔·霍布斯 / Tom Stevenson / 希瑟·撒切尔 / Lawrence Grossmith / Jakob Gimpel / 

导演:乔治·库克 / 编剧:约翰·范·德鲁登 John Van Druten/沃尔特·瑞奇 Walter Reisch/约翰·L·鲍尔德斯顿 John L. Balderston/帕特里克·汉密尔顿 Patrick Hamilton

煤气灯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