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下》的标题非常贴切,煤气灯这个母题在全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渲染气氛,惊悚人心的必备道具,也是女主角由心理正常转为疯疯癫癫疑神疑鬼、又由频临崩溃的状态瞬间回复信心的至关因素。

我突发奇想的是,编剧在编写本片时,是不是先由某个渠道无意中得知了煤气灯这种维多利亚时代照明工具的独特特性,觉得以此特性来引导悬疑片人物心理转折十分之高妙,然后才决定索性把整个故事都一股脑儿编到了那个时代?——毕竟,这样一个典型的黑色片故事,放在40年代的美国大都市,也完全可以成立,只不过没法再用煤气灯来作出片中的转折效果罢了。

科技的发展,使得犯罪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靠偷偷摸摸就可以掩瞒过去的行为,在现代化的监控和追踪设备下一览无余,比如好莱坞黄金时代很多黑色片中高明的犯罪手法,如果暴露在《24小时》中那种上天入地的跟监手段下,几乎跟大白天明抢路人没什么区别,什么侦探暗访、取证,统统都不需要了,这就是科技打击罪恶的力量。

但《煤气灯下》却也提出了另一方观点,片中的煤气灯若是换成现代化的电力照明设施,那么丈夫每夜的鬼鬼祟祟就完全没法被发觉,最后侦探也无法借助这个优势来一举达到目的,这样看来,科技的不便,居然也成了罪犯无所遁形的因素之一。

所以精明的电影人,是善于利用科技的这种两面性,来为自己的电影增加说服力的。比如《CSI》之类的侦破美剧,就极力渲染高科技下再谨慎的犯罪也难逃法网,而《十一罗汉》之类的神偷片,又着力刻画神偷们在高科技相助下,打劫巨款时潇洒不凡的气派。

文/方聿南

煤气灯下Gaslight(1944)

又名:恨锁琼楼(港) / 瓦斯灯下

上映日期:1944-05-11(美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查尔斯·博耶 / 英格丽·褒曼 / 约瑟夫·科顿 / 梅·惠蒂 / 安吉拉·兰斯伯瑞 / 芭芭拉·埃弗里斯特 / Emil Rameau / 埃德蒙·布雷翁 / 哈利韦尔·霍布斯 / Tom Stevenson / 希瑟·撒切尔 / Lawrence Grossmith / Jakob Gimpel / 

导演:乔治·库克 / 编剧:约翰·范·德鲁登 John Van Druten/沃尔特·瑞奇 Walter Reisch/约翰·L·鲍尔德斯顿 John L. Balderston/帕特里克·汉密尔顿 Patrick Hamilton

煤气灯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