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瞩目的灾难片《2012》上映的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得的是,因为非常期待,于是和朋友相约去电影院看。但结果是,场面很震撼,声效很逼真,我却在电影院睡着了。没错,是睡着了,醒来时正在播放片尾曲。想不起那段时间是有多忙,但一定是非常疲乏。是的,一个太忙太多目标的人,是没有闲暇意识到末日的。太急着赶路,太乐于迎合,已经没有办法从琐碎的事情抽离出来,更意识不到“末日”有可能来临。


有天,突然接到好朋友的电话,事实上因为工作忙碌也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电话那头的她说:“大学时候的班长,刚刚订婚,昨天车祸,走了。”她说,那一刻她好像突然从繁忙的事务醒出来,有点恍神,不知所措。有个同事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经常熬夜至通宵也一点不在乎。有天突然喝起了中药调理身体,我问:“怎么突然这样惜命?” 他说:“以前公司一个旧同事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刚去医院看了她,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严重透支了。”


人的心啊,有的时候是无暇顾及,所以不知无常在前。有的时候是坚如磐石,小病小痛撼动不了的,只有灾害与重病方能穿透,明白到无常和明天哪一个先来,是人们看不清楚的,是那句:Tomorrow is not the promise.


四月份时,在广州逵园里看了一场英国艺术家个人展:把生物(包括人类)的细胞等处理后放大展览。展览的意义在于反映:“细胞、细菌或病毒,对他们身在其中的更高层次的生命,是混然不知的。”我记得,当时我站在一幅幅展览品前,认真观察其中的纹路。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萌发很深的感受,他们之于我更像是物体而非生命体。也许正是由于彼此在宇宙的层级差太远太远了。


后来我想,宇宙其实也是这样冷眼看着人类的?“The universe doesn't care for us.” 宇宙并不在乎我们,但人类有如此强烈的自重感,使我们常常无法跳出来旁观自己正在出演的这一场戏,也无法体悟到生死有命,有开幕也必有谢幕。


这大概是一直很喜欢这部关于死亡的黑色喜剧的缘故。有点变态又很温情,在沉重中任意嬉皮戏谑,是难得让人始终热泪盈眶的美剧。它让我突然变成旁观者,看到自己的强求。那么多的目标,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想要达成的,又有多少是别人希望我能够达成的。为什么真正重要的事情总被束之高阁,而拼命追逐那些讨好那些认可。我们演来演去,到底演的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间很多吗?


中文把剧名翻译成《如果还有明天》,其实原名只是《 The Big C 》,C代表得了癌症(cancer)的女主角Cathy。在没有生病以前,她和许多人一样,谨慎而又小心翼翼得墨守成规,溺爱着自己爱的人,全身心得奉献自己,演着那个大家都会喜欢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去了解过的自己。甚至没有问过一句,我到底喜不喜欢自己。


得知时日无多以后,终于意识到时间不够,不够使自己完整。她想回来做自己了。再也没有办法讨好所有的别人了,她终于明白最该讨好的原来是自己。

“我是个勇敢顽强的贱人。”


有人说看完这部剧,整个人会变得释然与宽容。因为不经意间不断感知人之渺小与生命无常。这样,每一天每一刻其实都在提醒自己,即便不是世界末日,凡人的世界也有可能随时崩塌。以生命的整个长度看待所有的际遇以后,有了更多的认真和珍惜,也更容易抽离。


但时常的自省,并非是让我们陷入一片虚无,不再相信奋斗和努力。而是告诉我们,最好的步调不仅是步履匆匆,也是停下慢悠悠。最好的奉献不是放弃面对自己,放弃出演本色的自己。而是如三毛写的:“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责任、记忆搁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有义务要肩负对自己生命的责任。”

“我总是费尽心思让自己开心,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开心起来,或是说让周围的人开心起来,或是说至少让我儿子觉得我是开心的,但其实我该多流些泪。”

“我总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冷眼看着自己扮演得各种角色。”


分享一些喜欢的台词。永远记得,我们在戏内又在戏外。要尽情投入,也要冷眼旁观。因为,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

如果还有明天:来世 第四季The Big C: hereafter(2013)

又名:癌莫能助

主演:劳拉·琳妮 / 奥利弗·普莱特 / 加布里埃尔·巴索 / 约翰·本杰明·西基 / 加布蕾·丝迪贝 /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