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个标题党,其次和导演认识,然后还目睹了一些创作的过程,于是便想就这部片子说些不知所云的话。
在我的阅历之中,买卖没做成的老情人见面大致有两种情形:情意在和情意不在。情意在,就可以喝喝茶叙叙旧,相互恭维相互欣赏一番,没准还能搞搞“新意思”;情意不在,只能急个眼撕个逼报个仇,相互打击相互唾弃,到最后谁好谁坏谁对谁错依旧没有结论,答案只能伴着伤和痛在风中继续飘扬。对此两种情形,旁观者当然是看戏的不怕台高,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谁都知道撕逼更精彩。若是此命题故事摆在面前,大多数人会选后者,原因很简单:有戏!像大部分有情怀的导演会选择的那样(反正我不会选),导演胤祥选了前者。在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后,便有了大家所看到的《离骚II·十年后》。
看完此片,我倒觉着片名应该改叫《离骚II·苦等十年后》。故事很简单,男主角在念念不忘了十年后终于见到了前女友,心事重重的男主角先是陪着云淡风轻的前女友绕了圈校园,走完心后鬼使神差地来到了自己的纯真咖啡馆,先是塞给女主角满满一桌子话,最后又塞给她一把长长的记忆的钥匙。到这里,故事结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带给我们无限的瞎想,他们后来干吗了?干了吗?没干吗?故事是什么对我来说不重要,我担心的是这个片子的目标受众——北大的应届毕业生们——很难产生共鸣,原因有二:一、毕业十年这种状态离还没准备好仓皇而去的毕业生来说还很远,他们的心情和兴奋点并不在此,心智也没老到十年之后,总之这是个关于青春记忆的故事,但不是青春故事;二、影片的形式是否为他们所接受。
就像故事总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故事的形式一样,电影的世界观也总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电影观。这是我更看重和在意的,也是我觉着此片值得称道的地方。纵观胤祥的几部片子,我的感觉是,导演在几近十年后,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换句话说,导演的风格在这部三十多分钟的短片里,有了充分的体现:数据库式的对话+长镜头+极简主义+表现主义+迷影情结。所有这些特征,在片子中都有所体现,对我来说,这是惊喜和兴奋点。这种风格的形成,绝不是学院派教育的结果(说学院派,当然指的是中国的学院教育机制和培养体系),因此毋宁说导演是个野路子出身,首先阅片无数,然后个人努力,最后高人指点,于是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在普遍沉闷、千篇一律的国产短片和微电影面前,《十年后》显然是值得称道的,虽然它对于广大希望藉此娱乐自己的人来说可能真的会有些沉闷和不知所措,对于学院派们来说显得有些不可理喻和不明所以,但在电影艺术和电影观念上,它是有所传承的,也是与国际接轨的。
接之前的话,为什么我说是导演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呢,因为这个主题和内容都不讨巧,在剧本阶段,我就劝导演三思而行,并举出“同学见同学,就是搞破鞋”、“老情人见面分外眼红,必须喝酒撕逼搞几搞”等低俗观念,试图说服其改变剧作策略,让故事的戏剧冲突更跌宕。无奈导演本我太强大,一直惦记着自己经营多年的青春主题,不但没在拍完质量过硬口碑不错的《此间的少年》后见好收手,反而有点将青春进行到30好几的势头,同时也坚持弱化情节增加内在情绪的初衷。在拍摄阶段,在某些处理手法上也替导演做过担心,直到成片出来后,才明白了导演的坚持是其风格的一部分。虽然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有些缺陷,但整体风格还是做到了高度统一。
最后说点题外话,对比《离骚II》前后这两个片子里的物是人非,突然觉着人变老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想起纳博科夫的那句话:人啊,真是越老越悲哀。

离骚II·十年后(2015)

又名:When the Rain Falls on the Unnamed Lake

上映日期:2015-07-08(中国大陆)片长:35分钟

主演:傅宏宇/黄家莹/夏笳 Jia Xia/王乃中

导演:胤祥 Andrew Wong编剧:胤祥 Andrew Wong

离骚II·十年后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