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别的关于人物传记的纪录片相比,正如其名字《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In their own words:British novelists),本片较少夹杂制片方和导演的主观猜测和臆想(当然也会有当代作家对其的评论),大多数情节和画面都是根据现存极为珍贵的关于小说家们影像、声音资料或者采访了目前仍在世的小说家而组合在一起的。真实性多了许多,可以让我们这些对英国文坛泰斗或者奇才、怪才充满好奇和疑问的普通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片根据年代划分,一共有三集,个人感觉第一集最棒,接着是第二集,可能是因为对某个特定代的作家更感兴趣吧。

刚开始看第一集《1919--1939:废墟之中》(Among the ruins)就有点小激动。开篇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f)的视频画面,她说道:“Words, English words, are full of echoes, memories, associations, naturally they’ve been out and about on people’s lips, in their houses, in the streets, in the fields, for so many centuries. And that is one of the chief difficulties in writing today, they’re stored with other meanings,with other memories. Our business is to see what we can do with the old English language as it is.How can we combine the old words in new orders so that they survive and so that they create beauty? So that they tell the truth? That is the question.”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真的好美,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优雅和孤独的气质,之前看过妮可·基德曼扮演过她,不过出演的过程中演员垫高了鼻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鼻子是特别立体的那种。在1925年出版的《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让我们看到了“意识流”的存在,后世许多作家也争相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在一战前写了许多幽默小说,像我们熟知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霍华德庄园》(A room with a view & Howards End)都被改编过拍成了电影。在1924年,他的作品《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出版了,这是一部谨慎而尖锐地批判大英帝国的伟大作品,之后福斯特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书中的政治观点正是我想要表达的,”他就此封笔,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因为我在纸上描写得只有三种人,我这样的人、激怒我的人和我希望成为的人,当你像托尔斯泰一样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笔可以塑造任何人物形象。我觉得世界在变,而自己描述的却只是逝去的过往……”看的时候我在想,哈哈我又找到了一位托尔斯泰的“铁粉”,罗曼·罗兰是第一个。

这一集还出现了许多英国小说家们:
比如浪漫主义小说家芭芭拉·拉德兰(Barbara Cartland),她的文学生涯持续了80多年,总共写出了700多部浪漫小说。
比如伍德豪斯(P·G ·Wodehouse),他曾在一系列小说里成功塑造了花花公子伯蒂·伍斯特和他的睿智管家吉夫斯的形象,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没写过严肃的故事,直到伍德豪斯93岁逝世之前,他都在笔耕不辍地写着吉夫斯的故事,他反常奇特的视角本质上是怀旧的。
比如伊芙琳·沃(Evelyn Waugh)在其60岁时做客BBC一档文化节目的访谈中说痛斥那些模仿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形式的作家们,他说自己创作初期写作最大的障碍就是“你的写作开始从散文般的语言向胡言乱语退步。”
还有爱尔兰裔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恩、赫胥黎、乔治·奥威尔格林厄姆·格林……

看到一段简·里斯的采访时竟然有点小心酸,在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作家总是很容易被忽视,简·里斯的《黑暗之旅》并不被公众认可,直到1966年她带着自己的绝唱之作《藻海茫茫》再次回到公众的视线。她在去世之前的一段采访中说道,“我在快乐的时候从来不会去写作……我也从未享受过比较持久的快乐……如果我的生命可以重来,我宁愿要快乐而非写作……”或许天才都是孤独的吧,许多作家都是因为身处一种艰苦的境地而激发出写作灵感的,生而为人,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要每天快快乐乐的度过呢。

第二集是《1945--1969: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不要说普通民众了,作家尤其会受到当时历史年代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经历了二战后的萧条时期,牛津大学教授JRR托尔金的作品《魔戒现身》,即魔戒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其62岁时发表了,看采访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老头好可爱呐~将作品同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本无可厚非,只是任何时候多多少少都存在“过度解读”,有很多人都说“魔戒”其实是“核弹”的隐晦说法,这一点老爷子站出来解释说,“People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llegory and application.”本来我自己是不喜欢读这一类型的小说的,但看到老爷子那么可爱竟然想立马买来一本读读看呢~

这一集还出现了和JRR托尔金同属学院派的威廉·戈尔登,他的代表作《蝇王》反响很是强烈,英裔爱尔兰作家兼哲学家爱丽丝·默多克,《幸运的吉姆》的作者金斯利·艾米斯,《三角树时代》的作者约翰·温德姆,《发条橙》的作者伯吉斯,《金色笔记》的作者多丽丝·莱辛,塑造了詹姆斯·邦德的作者伊恩·弗莱明(他在战争期间曾致力于海军情报部门,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乔治·拉明(George Lamming)的《移民》(The Emigrants) 和萨缪·塞尔文(Samuel Selvon)的《孤独的伦敦人》(The lonely Londoners) 描写的都是“温德拉什的一代”人们的艰辛以及他们的被疏离感和理想主义的破灭。诺丁山在1958年见证了种族问题的白热化,当时白人暴走族袭击了西印度人的房屋,而且后来暴力冲突不断。

科林·麦克因斯(Colin Maclnnes)对种族冲突之间的话题也颇感兴趣,从他在1959年发表的作品《绝对新手》(Absolute beginners)中可见一斑。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到,”Often it is by placing your character in conditions of moral and social difficulty that you enable him or her to be tested by circumstances, I’ve also tried to learn from life itself not to judge,not to pretend I know,but to be, as it were a witness to the society of my own age. So that those who do me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what I’ve written may make their own judgments and draw their conclusions.”

看到第三集《1970--1990:无所畏惧》(Nothing scared)时我似乎已经没有多少热情继续往下看了,这个年代并没有多少我特别欣赏的作家。而且看到这里,发现整部剧里一个词的出现频率极高:“sadistic”估计这是这几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吧。

在70年代末,被称为“愤怒的冬天”(The winter of discontent)的新力量出现了,1979年,撒切尔夫人解散了处于困境的工党政府,在70和80年代,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Bradbury)经常以“文学预报员”的身份在电视中出现,他说,“当前有两大力量,一是来自女性小说的新语言;另一个实际上是一种新声音,它来自第三世界的作家。”

这个时代出现了女作家安吉拉·卡特、作家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还有1981年发表作品《午夜的孩子》的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他还有一部带有浓厚宗教和政治色彩的作品《撒旦诗篇》,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伦敦,假借托切尔夫人Mrs Torture讽刺撒切尔夫人)这部《午夜的孩子》使其他所有英语小说黯然失色,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发表作品《郊区佛陀》祖籍巴基斯坦的作家汉尼夫·库雷什;来自哥拉斯加的作家詹姆斯·凯尔曼;代表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写实主义作家珍妮特·温特森……

看完了这三集之后竟然有一种想要自己写小说的冲动,哈哈虽然每天自己都会写一些只(hu)言(yan)片(luan)语(yu)积少成多嘛,或许有一天还真能出一本书呢!不知道有多少人从小就梦想着自己的字可以变为铅字,并不是说为了让别人夸赞自己是一位大作家虚荣心得到满足,很简单吖,只是觉得作品受到他人的喜欢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如果能给他人带来一些积极方面的影响那就更好啦~本片中出现的作家都是我们的榜样,而好作品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突然发现自己豆瓣“想读的书”这一栏又多了好多作品,不啰嗦啦,我要去看书喽。

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In Their Own Words - British Novelists(2010)

主演:Rebecca Front

导演:David B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