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法则》主要讲述了在地球已经不适宜居住的大背景下,最新一代的深空移民舰“昆仑山”号,在前往目的地宜居星球的途中,所遭遇到的一次劫持。而这次劫持,也逐渐揭开了这个延续千年的殖民计划无法突破的困境和真相。

影片的世界观构架相对简单易懂:地球不再宜居,因此我们要坐飞船殖民外星球。这其中诞生了由近地轨道太空站所组成的太空站组织,以及在地球表面地下艰苦生存的地球人类。他们共同执行人类殖民计划,发射一代又一代不同设计的深空殖民舰前往目的地星球。将近千年以后,两方分歧越来越大,同盟濒临崩溃。

虽然影片将背景设置在了将近千年以后,但是通过人类不断破坏环境以及文明内斗这样的当代现实困境,将未来与现在架起了最大程度的统一,让观众得以基于当今经历即可以理解影片的未来故事。虽然世界观切入点简单,但是所构筑的的这个殖民计划却并非传统科幻电影的浪漫主义,而是细思极恐,充满着现实冷酷。整个背景设定的灵感来源其实是《火星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接一个地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把这个工程师的理念放到殖民计划中去:面对着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各种途中的困难,我们选择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设计发射一代殖民舰,然后遇到问题,然后改进问题,接着设计和发射新一代的殖民舰。不去想太多,埋头苦干。而这一次次的迭代和尝试,实际是以无数人的生命和人生为代价的。无数的生命如同尘埃一样消失在深空和历史之中。这其实不仅仅是科幻,而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真实表现。

在我们世界观的设定中,迭代出了各种各样思路的殖民舰,每一代的设计思路都可能代表当时一个时代地球人的思考和冲突,比如影片中的无人星舰“斐查兹”,它的理念就具有极大的思辨空间。所以《深空法则》的世界观实际上是有着多种的可能性,具备进一步深挖的潜力。

这部手工业影片设计方面,“昆仑山”号作为最主要的星舰,是完全从草稿开始进行的设计。首先是确定美学,不选择超概念的简洁设计,也不是重工业的纯现实设计。因为这是基于故事千年后的时间跨度,但是科学进步又非常缓慢的设定。因此设计上首先有基于现实的部分,比如重力舱。绝对排除了人工重力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又把飞船外形设计偏向传统科幻片,而并非纯现实的实用设计。是因为我希望让观众有一个熟悉感,能够让他们更快地理解影片环境,而非纠结在环境设计上。尤其是因为,我们的预算无法支撑足够细节的电影美术。

“喜马拉雅号”的构想来源于我以前小时候特别喜欢的郑文光的科幻小说《太平洋人》中,关于捕捉小行星进行研究的情节。这艘星舰是人类对于扩大社会系统所做的终极尝试,因此存在一种宏伟粗暴且不经打磨的质感。同时,“喜马拉雅”号的尘埃盾的形状,来源于古代士兵所穿的甲胄的形态。

“拉木飞船”比较类似于显示中的美军鱼鹰运输机的形态。虽然体积较小,但是近看又能体现一种重量感。是因为上单翼的布局,比较类似现代的空军运输机,在这里,同样考虑了观众的接受方便。因为太空中并没有大气,所以所有的飞行物其实都不太需要考虑气动外形,但是因为观众习惯,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偏向飞行器和航船的设计。

“昆仑山”号的景的搭建估计花了一周左右时间,因为搭建缺乏经验,以及场地时间的限制,期间还放弃了很多细节的制作。它的设计还是基于拍摄的方便与预算的低廉,因此没有采用大量的按钮面板。大量的白面板稍作了旧,完全是为了预算而进行的妥协。各种悬空UI也是减低成本的方式,相对于采用现场显示的方式,后期UI效果稍差,但是比较省钱。

当然,从目前的设计来说,驾驶室和工作室的设置,是类似现在航船中,舰桥驾驶室和后方海图室的结合。在这里我们继续贯彻了:所有设计逻辑和使用逻辑都应基于现代可见应用,这一重要的概念。

由于成本限制,所有在影片中展示的舱室和走廊,因为是位于重力舱,其实本应是带有一定的弧度的。

我个人作为导演的创作习惯,其实我所完成的剧本基本已经属于剪辑剧本,影片中的叙事方式与剪辑节奏,包括平行剪辑都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确定下来。所以《深空》的第一版140多分钟的剪辑是完全忠于剧本的,节奏慢但是比较大气和宏伟。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重要调整主要是开场戏的简化,以及结尾大战中“昆仑山”内部搏斗的删减。

《深空》这一次的重要改动和删减几乎全部是因为实操层面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的预算和制作规模,不足以很好地还原剧本场景和氛围,不管是从场景搭建还是群演及服装表现(是的,我们群演真的只是群演,而实际上科幻片的要求下,群演的水平应该至少是特邀)都是减分项。因此考虑再三,为了观众在观赏时尽量不要因为制作缺陷而跳戏,因此删减了不少场景。

第一个大改动就是缩减开场戏。因为制作规模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把剧本的开场戏表现出来。但是我认为这段地球的戏份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重要的人物和信息。因此尝试用剪短的方式去保留。剪短开场戏采用的是只剪关键词的方式,更加直接,直接的坏处就是戏的目的感太强。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各种细节去构建起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场景的。那么多细节并不一定只服务于这个目的本身。对于电影来说,这些细节搭建的是氛围感,是让观众沉浸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一个小时以后化学反应重要的铺垫,充满着玄学,很难直接说明。时代进步,观众对于影片节奏要求越来越高,这是趋势,是电影创作者必须要适应的,黄金时代的电影叙事恐怕会变得越来越少。

第二个是结尾大战中“昆仑山”内部搏斗的删减。这段场景能够在最后大战中,开辟出一个人物直接对抗的动作戏,能更好对纯cg星战戏作补充,丰富场景。同时对于群众的刻画,能够把视角从舰员群体拉到更大的群体中去,让观众看到更多普通人的牺牲。我认为也是影片升华的地方之一。但是制作水平不达标,只能整体删除。

第二次剪辑的重要调整主要是去掉了开场场景(是的,我保留的尝试失败了),替换成了背景介绍,同时进一步加快影片节奏。这次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对于观众理解接受能力的担心,以及更好地服务普通观众。

电影就像创作者和观众的猫鼠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作品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因此大家会基于各自的经验去猜去判断观众的喜好。因此影片的修改一定是向保险化方向前进。所以如今的电影节奏越来越快,因为观众的耐心少了。如今的电影越来越直白,因为观众群体扩大了。

电影又有一个有意思的属性,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使上映以后,都很难说哪个剪辑版是最好的。任何一种修改都有它的理由和它的合理性。

从我个人角度,我不喜欢一开始给观众灌输解说大量的背景故事,我偏好我们随着人物,逐渐去看到整个事件和世界的真相,抽丝剥茧,在观众大脑中形成对于影片内世界和事件的映像。因为这个探索的过程也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的悬念,尤其对于科幻电影,探索这个未知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悬念。但是这样的方式相对来说对观众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对于路人观众其实并不友好。直接进行背景介绍则能更快地让观众进入影片,但是还是一句话,让影片的目的性过强,有强行灌输的嫌疑。然后各方对于删减支线感情以及删减片长的要求,这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判断。片长短主线重,让观众围绕着主要故事,清楚易懂。但是我认为,时长也是观众与角色化学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90分钟的影片和120分钟的影片,观众和角色的相处时间足足少了30分钟,谈恋爱还有个“日久生情”,短片长的移情作用可想而知。然后是支线和留白,即使是关于配角的支线,也许与主要故事无关,但是它搭建的是环境,创造的是沉浸感,而沉浸感一有,最终受益的仍然是你的故事。因此必须要有适当的“闲笔”。

当然,有那么多想法,最终如何去平衡这么多元素,仍然是导演一生求索的功课。所以在坚持理念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各方的意见思考,也是《深空法则》作为一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硬科幻重特效全流程”的手工业电影来说,导演所能提前学习到的经验,非常宝贵。

所有的喜欢与不喜欢,其实都是对制作者给予的经验积累,非常感谢。



深空法则(2020)

又名:深空

上映日期:2020(中国大陆)片长:104分钟

主演:高明 萧子墨 姚俊哲 梁斯文 张星宇 唐前伟 吴烨 

导演:王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