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捷列夫作品《护送》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6月8日(星期六)上午10:40—11:0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米捷列夫作品《护送》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犀灵、钱家舵、任同安、任同玉、王文仁、池云飞、陈杏生、黄善民、高月建、蒋依群(观影者:丁云珍、何吉、姬伯庆、徐树红、姜希珍、胡财荣、余涵)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蒋依群

编导的立场站在阿尔乔姆这个特殊逃兵方面,这是本片的一个重要审美倾向
范达明:从今天献映的《护送》起到本月末,我们将连续推出4部俄罗斯新锐导演2012年的新作,我在看过这些片子后觉得,除了《俄罗斯奏鸣曲》还有些亮色或轻松、幽默的东西之外,都是对当今俄罗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有很强的揭露性与批判性,片中反映出的不少问题甚至是触目惊心的。我这里先说一下,大家有个思想准备。就是说,或许因俄语的语言等原因,今日俄罗斯影坛的创作者,他们的名字我们大都很陌生;他们的影片,在全球影坛、在世界各地区以及各媒体的展示,也绝没有像欧美影片那样有那么畅通与快捷的传播效果与力度,但是一些堪称俄罗斯新锐导演的新近作品,仍有不少出类拔萃之作,我们千万不可忽视与低估。《护送》的故事很简单,就是由军方把搜寻到的逃兵护送到某监狱去。军方派出的护送者主要是上尉伊格纳特与中士谢尔夏特;而逃兵是两个,其一名叫蒂姆费耶夫,在搜寻过程中因与警方发生冲突,他打死了一名警察,因觉得命案在身,就自杀了,最终被护送入监的也就仅一名逃兵阿尔乔姆了。通过在途经莫斯科时遭遇的一些事情,包括追回逃兵偷窃的一笔钱(后来被护送的中士挪用)等等,在这整个过程中,塑造了军方两名官兵和那个很特殊的逃兵阿尔乔姆的形象——后者其实是为了劝回那名自杀的同乡逃兵结果自己也成了逃兵的;当然这中间也突出揭露与描绘了莫斯科警方的凶残以及其他社会上的诸多人物。上尉因为女儿塔尼娅在其身边死亡而脾气很暴躁,自己还有病在身,中士是个素质极差的“老兵油子”;逃兵阿尔乔姆则是个傻乎乎年轻士兵,但头脑其实不傻,不时还说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来。影片编导的立场实际上是站在阿尔乔姆这个特殊的逃兵方面,这是本片的一个重要审美立场与倾向。

影片用艺术夸张与黑色幽默手法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夸大,拍摄观念很当代
王犀灵:影片一是拍摄得很黑色,可以说拍摄了俄罗斯社会最黑暗的部分,特别是莫斯科警方一些人物。主要人物中,护送逃兵的上尉内向,脾气也不好,而那个逃兵阿尔乔姆却很可爱。主要人物(皆军方的)同社会上与警方的人物在品德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二是影片采用了艺术夸张与黑色幽默的手法,拍摄观念很当代,其主要特征就是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夸大,一般人看了或许会觉得很古怪。那个逃兵原本不应是正面形象,但是与影片揭露的莫斯科警方的黑暗行为相比较,他的这些问题算什么呢?

通过上尉奉命执法的过程,影片反映出了俄罗斯当代社会很黑暗的一面
钱家舵:影片看了很压抑,编导在写黑暗与揭露黑暗方面,有很大的力度。
任同安:上尉伊格纳特很正直,但他的良心一直在受着煎熬。他与女儿有冲突,女儿不幸死在他手里(范达明:他妻子在莫斯科,并且和他离婚了),他很内疚,他内心的痛苦也让他时时产生幻觉,仿佛见到女儿又回来了。通过上尉奉命执法的那个过程,影片反映出了俄罗斯当代社会很黑暗的一面。

片中就权势方面的黑暗来说,如果以军方与警方相比,主要集中表现在警方
范达明:虽说逃兵以及逃兵的盗窃与袭警乃至自杀等问题都出在军方,但片中就权势方面的黑暗来说,如果以军方与警方相比,却主要是集中表现在莫斯科警方。当参加护送的中士半途乘上尉一时昏迷之机,从他身上搜去了从偷盗公款逃兵身上缴获的1万9千卢布后开小差溜走,上尉醒来后身无分文,他与被护送的阿尔乔姆饿着肚子,被一个叫伊萨的领班引导到他管理的一个为塔吉克难民开办的收容所里用餐,这时闯进来一批警察,不仅来吃白食,还借搜查暗藏的车臣反叛分子的名义,向收容所领班伊萨敲诈钱财,那个为首的警官更是还想把做炊事的年轻女服务员塔玛拉叫到车上供他玩乐。塔玛拉是伊萨的房客,实际上是伊萨包养的二奶。这里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军人打扮的上尉具有的威严,成为伊萨与塔玛拉各自企图利用他来牵制对方的目标:塔玛拉希望借他来摆脱伊萨的纠缠(希望上尉假扮其丈夫);伊萨则想依赖上尉的威严让塔玛拉继续就范于他,为此双方也都愿意支付费用给上尉,而上尉正在为如何弥补被中士挪走的1.9万元公款而发愁,所以他想收取的费用正是1.9万。这笔钱他曾找在莫斯科的前妻索讨,但未成功。前妻说,我是拿工薪的,不像做“鸡”的妓女那么有钱。从影片透露的信息,我们不仅知道莫斯科有红灯区(中士开小差就是去招妓的),而且这里的警察则每每去红灯区收取佣金,包括妓女与嫖客两方面。塔玛拉说他向包养她的伊萨要钱,就是参照了妓女的收费标准:一小时收费200块(卢布),一年7000块,而三年来,她已因此而挣来了属于她自己的一套公寓了。这些都是可以说是无情地揭露了当前俄罗斯的社会风气的阴霾与黑暗,当然这中间同样少不了腐败沦丧的警方的参与。从影片创作者为我们展示的现状来看,尽管谈不上是不全方位的,但已经可以表明:在此警亦即匪,警匪一家确属其实。社会之黑暗,亦正黑在此。

影片采用很现实的手法,对于社会现象的揭露是深刻的
任同玉:这部影片是采用很现实的手法,但是我很怀疑,当代俄罗斯的黑暗会有如此的程度。如果是这样,应该认为影片对于社会现象的揭露是深刻的。
陈杏生:影片调子低沉,让我联想到我们“文革”后的影片《天云山传奇》,联想到中国现实的阴暗面。影片拍摄手法细腻,表达出上尉有富于人性的一面。最近看了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电视连续剧《门第》与《家产》,觉得很值得大家去看一看,两者也都触及了当今社会生活中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影片拍得很真实,编导有创作勇气,有反映与揭示社会问题、弊端的力度
王文仁:《护送》拍摄得很真实,编导是有创作勇气的。过去五六十年代在我们国内就公映过很多优秀的苏联影片。譬如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阿•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等,后者由《两姐妹》、《难忘的1919年》、《阴暗的早晨》三片构成。
范达明:你这里是记错了。《难忘的1919年》不在这个三部曲里,它是跟《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连在一起的,也可以算三部曲,是关于列宁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中间的一部叫《1918年》,这些在少年时代我都在电影院里看过,至今难忘。不过,你说的这些,主要是俄罗斯(帝俄)与苏联时代一些大文豪、大作家的名著改编影片,还包括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一些史诗类的大作品。如果就题材容量来说,《护送》这部影片与这些影片相比,不过是个小品,当然就它反映与揭示社会问题、社会弊端的力度来讲,也不可小看。
黄善民:揭露当今俄罗斯社会的黑暗,在俄罗斯有这样的影片拍摄出来并公映,说明了他们国家现在文艺政策的宽松。中国今天还没有。
高月建:听大家都说了,我没有什么说的了。

关于逃兵阿尔乔姆所说的一些富有哲理的台词
蒋依群:那个逃兵蹲地上,说他不是公鸡,是乌鸦,是什么意思?
范达明:其实,逃兵阿尔乔姆不仅有那些台词或语言,还有行动,譬如他曾劝解上尉不要对于伊萨动武,以免遭到不测;他又借上尉放他自由的机会,直接来到被警察控制的收容所,设法阻止了凶残的警察们企图对塔玛拉的行凶,自己却遭到了警察的毒打与电击。在片中,他确实喜欢给人说的一些其实没有什么很大意思的笑话,这或许是为了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尤其是面对那些凶暴警察可能有的极端行为的时候;但是他也确实说了一些与他傻乎乎的总体形象似乎配不上的很有哲理的话。譬如他说:乌鸦永生,公鸡会死。为什么?因为公鸡都是被人吃的,人呢最终也会死亡,而乌鸦则是吃死人的,所以不是公鸡也不是人是永生,是乌鸦永生。他曾述说过他母亲告诫他的一些道理,认为人有点幽默感,就是胜利了。你让某人笑的话,他就永远是你的了,他就会做你想做的任何事,而不用举起你的拳头。这个特殊的逃兵还几乎是用一句话,点到了上尉身上存在的毛病在哪里:“你自己感觉很自责,可是你从来都不承认,总像是背着内疚活着——这就是你为什么恐吓每一个人,生气、辱骂别人的原因。”上尉问他在火车站时为什么不逃跑,他说上尉是一头公牛,一头真正的公牛,他对于这样的人总是觉得对不起。所以哪怕有机会逃跑,他也不再逃跑了。当这个叫阿尔乔姆的逃兵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突然觉得他仿佛是得自了哪方神仙的启示,令人肃然起敬。而安排这些富有哲理的台词给阿尔乔姆——不管这个角色是否是有生活原形的参照——确实也达到了编导的初衷,因为这本来就是影片要确立的独特的审美立场与倾向。总起来应该说,上尉伊格纳特——他的外形相貌甚至气质都很像中国的影星陈宝国,以及逃兵阿尔乔姆,包括那个最后向上尉跪地求饶(不要告发他的在执行公务中偷赃款并开小差去嫖妓)的中士,是影片《护送》所塑造的三个非常有独特个性的军方人物形象,令人看后难以忘却,它们是体现影片艺术成就的重要收获之一。

2013年6月11-12日整理,13日有补充


护送Конвой(2012)

又名:义薄云天 / Konvoy / Convoy

上映日期:2012片长:81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阿里柯西•米捷洛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