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UP Series)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物纪实类纪录片,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于1964年至2019年历时半个世纪拍摄而成,每隔七年拍摄一次,纪录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14位孩子从7岁到63岁的成长和生活变迁,影片拍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实际上更像是对终极问题“我是谁”的灵魂拷问。

究竟哪些重要因素影响个体发展?出身寒门的孩子如何“逆袭”,突破所谓的社会阶层桎梏呢?我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念头:“也许不是社会阶层固化,而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固化”。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Virginia Satir)在关于自我成长的研究中,曾提出“三度出生”观点:第一度出生指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激活了生命力;第二度出生指身体脱离母体子宫,进入一个家庭系统;第三度出生指“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人生并无标准答案,不论一个人出生于何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应该拥有“第三度出生”活出自我的信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成长过程逐渐形成的对自我的觉知,包括一系列特征、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体对“我是谁”的认识,也对个体的行为、动机等人格因素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着“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毕生发展涉及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性三大领域,且三者相互影响。其中,心理社会性的发展包含自我概念、道德、性别角色、情绪、人际关系等内容。《人生七年》仅呈现人物成长过程的某些侧面而非全貌,本文我将选取最欣赏的两位人物,即尼古拉斯Nicolas苏珊Susan作为考察对象(他们都是出身于贫苦家境,后依靠个人努力活出精彩人生的励志代表),浅析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因素。

尼古拉斯Nicolas来自约克郡比较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后来考进牛津大学物理系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物理学教授,在学术界取得比较成功的地位。

苏珊Susan来自比较贫穷的伦敦东区,她的成长过程面临教育机会限制、婚姻家庭的挫折、单亲妈妈的就业困境等诸多挑战,然而她是整部片子里活得最快乐的人,有着超乎常人的乐观和坚韧品质,最终凭个人努力在伦敦大学获得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下文将分别从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和归因、教育机会、亲密关系、职业发展这五个维度,浅析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霍姆斯·雷奇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强调,个体人格形成与早期经验、父母养育方式、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个体的自尊始于生命早期与父母等养育者的互动中,所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儿童的自我评价反映了他人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和社会能力。父母鼓励儿童努力达成有价值的目标,有助于儿童塑造一个积极、安全自我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是被接纳的,而相反可能会给儿童一种与低自尊有关的无能感。父母与儿童建立安全型依恋及温暖的交互回应关系,更擅于自我意识表达、自我控制和增强信任感,从而更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个支持性、鼓励积极发展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体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一个缺乏支持和关爱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个体对自我的不安和不确定感。尼古拉斯Nicolas出身在约克郡比较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他是村里除了他弟弟以外唯一的孩子,在其他贫困家庭的孩子不知道"大学"是什么的时候,他的父亲就鼓励他学习他所感兴趣的物理和化学,时时引导他“努力读书是考上名校的关键”。他在片中显示出与父亲的亲密关系,父亲对他的学术追求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有助于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塑造了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苏珊Susan也是出身于比较贫穷的地区(伦敦东区),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原生家庭环境,父母都是工人阶层,能为她提供的物质条件比较普通,但是父母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在学业选择方面也比较尊重和支持她的自主选择,她也曾表示对自己的现状满足,也比较清晰知道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她受挫孤立无援或婚姻遭遇不顺时,都能及时给予陪伴和帮助,这对她成年后比较自信、勇敢、乐观积极的人格品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

2.成就归因和动机

达维德·麦克莱兰、伊瓦尔·克尔斯、卡罗尔·德韦克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了成就归因和成就动机方面对个体自我发展的影响。个体学业自尊和动机比较高的话,会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它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相反,习得性无助感的个体会把能力视为固定不变,无法通过努力发生变化。成就动机则是个体为成功而努力和征服新挑战的意愿,成就动机的差异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掌控取向的个体成就期望更积极,他们持有能力的增长观。童年的尼古拉斯Nicolas天真烂漫,从小就展现了对科研学术方面的浓厚兴趣,喜欢观察、思考自然现象,7岁的时候他说希望长大后想要探索月亮的秘密,他说“若我能改变世界,我要把它变成钻石”,这让他对追求知识的欲望较为强烈,在比较高的成就动机下,他越来越痴迷各式各样的航天科学方面的学习,用心专研科学知识。21岁的时候他顺利考入了英国顶级学府牛津大学物理系,后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成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我们也看到尼古拉斯Nicolas性格方面的转变较为明显,从一个曾经比较害羞、不敢直面镜头的小男生,变成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精英学者形象。苏珊Susan在片中也展现了她比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归因的特点。她从小目标感很强,14岁的采访中,旁边两位女同学都表示会选择结婚生子,她则说出与旁人不一样的观点:“我不觉得我会太早结婚,我还是要经历更丰富的生活,我无法想象,我不工作时会怎样”。她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创造价值,太早结婚会让她错过关键时期的成长,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她的决定都从不犹豫,遇到不合适的感情,果断选择当断则断,成为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位孩子,在工作中也比较兢兢业业,从各种兼职工作到大学里谋得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她一直对自己比较自信,同时也有足够的逆境应对能力,这样的特质塑造了她坚韧不拔、阳光自信积极的自我概念。

3.教育机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查德·瑞恩和爱德华·迪西的自我决定论等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人格形成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经验学习而来的。个体的教育和学习经历对其自我概念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育环境中的学术成就、社交经验和个人成长机会,都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相反,受限制的教育机会可能导致个体对自我潜力的低估。7岁的尼古拉斯Nicolas在一所只有一间房的学校上小学,每天上学需要走4公里的路程,但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尤其是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兴趣,梦想让他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好学,14岁时拿到了寄宿高中的奖学金,24岁考进英国顶级学府牛津大学物理系,一直攻读到博士,28岁毕业后移民美国成为威斯康辛大学助理教授,35岁之前成为副教授,42岁成为物理工程系副主席,终身致力于教育和物理研究,实现人生的逆袭,向我们深刻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意义。相比之下,苏珊Susan受教育机会则比较有限,小学就读于公立学校,中学就读公立的综合性学校。受教育程度受限也让她的职业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受限,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珊Susan在事业发展上更为漫长和艰难,但她最终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就。

4.亲密关系

人格成熟的一个标志是自我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个体与父母及同伴等成员建立稳固的感情基础,在关系中感受亲密能增加其自尊。埃里克森认为,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是面临“亲密-孤独”心理危机的年轻人与他人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先决条件,为个体积极的心理适应和获得深厚的值得信任的情感承诺铺平了道路。自我决定理论也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被理解、被接纳和被支持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定的内心秩序,满足他们的自主性、关联性和能力感需求。从影片中尼古拉斯Nicolas的情感婚姻经历、与儿子的关系等来看,他是一个羞于情感表达的人,在7岁、14岁、21岁被问及情感方面的问题,他的答复都是“I don't answer question like that.”28岁结婚,从他妻子的话中,可以反映出他对伴侣的角色期望是家庭主妇传统女性,两人关系比较紧张。42岁时他已离婚,10岁的儿子也被留在英国老家成了“留守儿童”,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日渐变得生疏,这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大遗憾。在53岁时,他也娶了新妻子,在情感流露上也较为自然了。63岁时,他很悔恨,谈到儿子出生说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父亲去世时他不在场,他哽咽,说自己一直没走出来,他的人生终极感叹是“LIFE DIDN'T TURN OUT THE WAY THAT I EXPECTED!”苏珊Susan的婚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35岁离婚成为一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但是她对婚姻有比较良好的认知,也比较乐观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她离婚后,坦言有不错的异性接近她,但是她觉得不合适,没有因为生活需要依附另一半。在56岁时,她很幸福告诉大家已经订婚14年了,她说自己的人生很幸福。14岁时她希望将来能做喜欢的事,对过去没有遗憾,对未来有所期待,她做到了!

5.职业发展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挑战和获得目标的一种感觉。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是个体关于“我是谁,我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能带来一定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从而增加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因此,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转折点,对个体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尼古拉斯14岁时被问到未来职业取向时,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愿意接手父亲的农场,他喜欢物理和化学,从书中得知环境污染很严重,于是他立志投入到了核聚变的事业。但他在事业上却屡遭挫折,对普通人来讲,成为大学教授是成功的,但是他却对这镜头说出自己对自己的事业是比较遗憾的评价。56岁的他显得憔悴,他说“I HOPE YOU REMEMBER ME BEING VERY STUPID GOING。"可以看得出,他对科研事业的发展预期不如愿,让他对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苏珊Susan18岁毕业后找了一份旅游相关的行政工作;在24岁结婚后辞职做一份兼职;35岁离婚后,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从小乐观又坚强的她在父母帮助下,依然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做着兼职的工作,开始在一个房屋互助协会做兼职,她的事业心一直都比较强;42岁开始全职,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做课程安排类的工作,49岁当上了伦敦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项目主管,56岁成为伦敦大学法学院的协调主管,在面对几百人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从容自信演讲。可以看出,苏珊Susan在事业发展上的成就感比较高,她说她特别喜欢热爱这份工作,让她镜头前的她显得年轻有活力,充满自信和价值感,业余时间还能参加戏剧表演、唱歌等爱好。

6.总结

本文以《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中尼克Nick和苏珊Susan两位人物为例,浅析影响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某些因素。事实上,个体发展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复杂多样化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应该主张多视角考察个体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视角:①心理动力学视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发展受个体潜意识或内驱力/性心理发展等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八阶段理论,则强调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②环境与行为学视角:华生的环境绝对论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特定的环境刺激影响;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强调个体发展受其被强化的行为所影响;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行为观察、榜样学习等方面的影响。③认知发展视角: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代表,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认知水平发展(个体如何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所影响。④人本主义视角:以罗杰斯、马斯洛等为代表,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强调发展与个体先天的独特品质、个体潜能实现的影响。⑤情境视角: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观点,提出五个层级的环境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个体所处的丰富社会文化情境,对个体生理、认知、人格等有着密切影响。⑥演化视角:行为遗传学、习性学、进化心理学等视角,先天遗传模式、遗传基因等生物学方面的的影响。

【使用或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厕所沉思录)

参考文献

[1]人生并无标准答案——经典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7-63up》)素材深度解读与拓展,何小夜;任秋祯,[J].作文与考试.2021

[2]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3]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原书第4版),[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4]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第10版),[美]戴安娜·帕帕拉,[美]萨利·奥尔兹,[美]露丝·费尔德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250-252.

[6]萨提亚技术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运用. 关宁宁;陈伟奇.心理月刊,2022

[7]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独特贡献:儿童气质的调节.贾高鼎;曾明;王爱平;杨子京.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8]人格研究,郭永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人格心理学(第八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

[10]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