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演的1964年的第一部纪录片开始里面讲到:挑选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每隔七年观察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思想的变化。从这里面的初衷可以看到导演是想从一个侧面去反应阶级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及今后人生走向的影响。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教育

这个毋庸置疑应该是阶级带来的最大的差异性,尤其在信息流通没有那么通畅的上个世纪60、70年代,即使在今天信息流通这般便利一样差异性很大。片中很明显得能看到来自富人阶级,教师家庭的孩子很小就大概知道自己受教育的路径都瞄准极好的学校,而其他的孩子有的甚至不知道大学是什么。这不仅仅是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选择的问题,而是小孩子的从小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所能给小孩子带来的引导,家庭教育能够明显异化一个孩子的想法和思想。英国在那个时候已经很发达了,教育基本普及,但是也进行了教育分层化,想读书的可以去读普通高中,读大学,不想读书的可以去读中专,而富人家的还在大概率都会去普通高中、大学。其实最近中国也在推教育分层,比如推广中专,减少复读,不让补课等等。

(2)金钱(物质条件)

最明显的影响应该是穷人没有钱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中国可能是穷人没钱给孩子补课请家教。其次金钱的影响可能在于,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及一定的储蓄,父母容易变得短视,赚了一点钱就想着立马消费,或者由于贫困没办法获得物质的满足,而变得比较势利以及物欲过高,不会去专注于精神世界。典型的区别就是富家子弟祖辈保加利亚开国元勋的John以及伦敦东区的贫民Tony。John会关心和实际去解决一些很多社会相关的问题,而Tony更多的是在物欲之间流窜,对于社会问题也没有深入思考,听到的更多的是抱怨。

(3)周遭环境

有人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住进一个高档的别墅区,你的烦劳可能会减少90%,剩余的10%是人生虚无的烦恼。在《社会性动物》中提到“认知失调”理论:

当一个人简单的持有两种心理上的不一致的认知(观念、态度、信仰、观点)时便会发生。两种认知如果相互对立,则是不一致的。认知失调的经历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

贫民长大的Tony小时候对富人阶层的态度就很明显,小时候他说:富人阶层都很光鲜亮丽,那种说话的腔调虽然礼貌但是很虚假让人想在他们背后给他们一拳。而福利院长大的混血男孩simen20多岁的时候对于在办公室工作不屑一顾,告诉自己在外面干体力活更好。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无法改变,当遇到冲突的观点的时候,比如富人似乎过得很好很有礼貌,办公室的工作环境比体力劳动更好,这种冲突让他们很难受,所以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去说服自己:自己目前是最好的状态。后面很多例子,都是这个样子。如此,他们父母以及所处在环境的周遭朋友一样都会有“认知失调”的问题导致他们产生类似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导致他们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后代。

(4)原生家庭

这里原生家庭更多讨论的是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性格和心里的影响,暂时不涉及父母的教育。片中很容易看出,如果原生家庭父母关系和谐,彼此恩爱,然后对孩子也是浓浓的爱意,不会过于严厉或者冷漠疏远。且不论孩子今后的社会成就,但是孩子今后应该都还是会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至少每天还是开开心心的。Neil算是一个典型,虽然父母都是教师,应该算是不错的背景,但是父母的性格精神状态过差,导致他一生都郁郁寡欢甚至中间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其他的也可以明显看到父母离异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庄园主的女儿Suzy,因为父母的离异对人生感到迷茫不堪。

(5)角色挑选的一点思考

我觉得能够被导演挑选上的儿童其实都算他那个阶层的尖子了,因为至少他们那么小对着镜头或者陌生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但是即使如此,他们后续的人生轨迹大部分都还是维系在自己的阶层里面,并没有大的改变。

(6)从个人角度的一些启发

抛却阶级这种出生就带来的属性,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在如今经济放缓,风口缩小的时代,最值得做的是要能坚守,长期主义,锚准一件事情去做,反复行动,抵制短期的诱惑,片中那些一直坚守在自己领域的人过得都还可以。其次,单纯从职业属性来说,体制内的工作比如教师、公务员确实能够抵抗时代的变迁,工人阶级出生的Sue最开始在外面反复换工作,最后到一所大学做文职,后面也越做越好,让人更安定和幸福。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 / Charles Furneaux / Nicholas Hitchon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