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纪录片(截止63岁的英国版)看完要花费近20个小时,首先要恭喜你已经看完~

本文读完需要10多分钟,但是我保证,这会是你看过最独特且最深刻的观影笔记,希望我的视角分享可以播下一颗小种子,为你们解读《人生七年》、感悟人生提供更多灵感。

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英国却也遥相呼应:Give me a child until 7, and I’ll give you the man.

导演在认定英国是阶级分明的背景下,想观察并记录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希望验证“七岁看老”。当然,本片的意义远超预期,带给我的感想也远不止于此。

(以下剧透)

一、我的感想

1.本片于我最大的价值

丰富了我脑海的数据库——沉浸式地载入他们的人生,上帝视角般旁观其成长变化,仿佛我也这样活过一遍,带给了我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遭遇下的经历体验。

我把本片当做不设限的纪录片,当做没有固定主线任务的游戏去代入体验,收获了很多导演定义的主题之外的东西。而纪录片中的故事就好像15个类别的各7组数据(虽然拍摄中期有人退出),你可以任意排列组合得出你想要的感悟。正如约翰被采访时说,本部纪录片的本质就是:比较。

标签/视角可以是——性别,出生地,出身相似的/父母属同一阶级的,白人/黑人,父母离异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的,被送去寄宿学校的,读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从小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规划的,人生符合规划的/偏离规划的,小时候外向的/内向的,小时候有艺术培养的/长大后坚持艺术爱好的,爱好发展为事业的,工作从始而终的,当公务员的/自己创业的,有宗教信仰的,有明确政党支持的,关注/投身公益的,肥胖的/苗条的,热爱运动的,脱发的,结婚早的/晚的,婚姻幸福的,离婚的,家庭主妇/独立女性,出国发展的,依靠福利津贴生活的,找到的伴侣是互补的/相似的,找到的伴侣是相似背景的/不同阶级的,对待人生是乐观的/消极的,遭遇重大挫折的,人生平稳的/波折的,对待本片是乐于分享的/注重隐私的,子女多的/少的,二婚后要子女的/领养孩子的,子女进一步超越家庭阶级上限的/延续家族事业的……我们可以任意取其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感悟是无穷的。

2.关于真实性的思考

相关讨论主角们也提及过,我也认为必然不是真实的,但本片已经尽可能的做到了真实。

荧幕前终究是片面的,十分钟的谈话去映射这个人7年的时光是不可能准确的,观众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每个主角都坦诚地在诉说着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也说他是足够真实的。

正如摄影的本质是定格了空间和时间的、虚幻的真实世界,纪录片中的人物其实也是被压缩了时间和经历,尽可能通过语言去表达还原,而塑造出来的一个个人物。我们必然会判断错人物的走向,甚至导演自己对于有些事也没能预料。

3.关于哲学的思考

人生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会因为拍摄而影响,比如曾经面向公众的承诺,比如某个拍摄阶段状态不好(苏西每次都要看到自己青春期迷惘厌倦的一面),或者好(保罗看到了自己和妻子恩爱的一面没有放弃婚姻),每次反射影响当前时期的行为表现。

正如每个人上台演讲都会西装笔挺一样,每个主角也会因为是上荧幕而演绎出自己脑海中假想的自己。同时,可能当时与导演交流愉快/不快而左右了情绪,也可能由于导演个人的价值观代入而剪辑出了一定的情感导向。

4.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教育固然是重要的,每个主角回首往事或者聊其子女时都会提及。

但另一方面,

“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都理应是弥合阶级鸿沟的桥梁,但如果教育成为高价商品,那它起的作用就会相反,成为富人固化本阶级优势的黄金天梯,穷人只能望梯兴叹。”

难以想象,倘若本片在国内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场景,我就曾受到河南省教育资源不公的影响。

5.婚姻的重要性

每个角色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父母婚姻的影响,而他们的婚姻状况又会映射到子女的性格上,这仿佛是一个轮回。

而且故事中,有很多因为遇到好的伴侣而生活十分幸福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西在遇到老公后仿佛变了个人。

6.关于“何谓成功”、“何谓幸福人生”的思考

安德鲁说,尽管我们年轻时都认为把时间花在办公室对事业是非常有用的,但其实放眼人生,把时间花在锻炼身体和陪家人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我的视角里,托尼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也是大家公认的,活得最“通透”的。

导演采访三姐妹花是否羡慕苏西所拥有的资源时,没有一个表示羡慕。

成功的定义非常多,幸福的人生也有很多种方式。关于这个论点我很支持李好帅的观点:

好专业、好工作、高收入,人生赛道的终点是谁定的?

7.有趣的推理与归纳

本纪录片是个庞大的数据库,可以任意参照,甚至可以摆脱后见之明的谬误,在某个年龄的节点推测下一个7年,其中的乐趣是无穷的。当然,第二条也提到了就连导演自己对于一些人的变化感到惊讶,对于有些事也没能预料。

8.与其他书籍的奇妙联动

恰好在看之前刚读了《社会心理学》及《自私的基因》,许多曾看到的心理学理论在观影时唤起,诸如基本归因错误、依恋类型,逆反心理、习得性无助、验证性偏差、聚光灯效应等等。

而生命的交替、基因的延续,《自私的基因》中的核心假说也引发了我的相关思考——事实上西蒙有了最多的子女,基因传递的最多;尼克只有一个孩子;而尼尔主动选择不要孩子,他也确实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化是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9.舆论的冲击

看到皮特由于坦诚的面对镜头说出了反动的话,被媒体利用,而后失去工作。

托尼坦然承认自己出轨的事实,却伤害到了孩子,导致其女儿三周不愿去学校。

约翰通过纪录片扩大自己事业的影响力;皮特振作以后,重新回归来宣传自己的音乐。

看到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这一辈主角们被舆论冲击,虽然后续都释然,但肯定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伤害。

主人翁们忽视了舆论的影响,我们不经意间享受了他们犯错的代价,不然我们听不到他们的这些故事。比如我们可能就不知道皮特有多么不认可当时的政府;我们就不会知道托尼原来也出轨过。

我们其实是在吃“人血馒头”,当然,说的好听点,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0.人类的本质就是双标

我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支持者,认可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是必然的。可是以托尼为视角时,Uber便成为了坏人,它夺走了托尼1/3的收入,不得不卖掉伦敦的房产而搬到郊区。人们在抱怨阶级固化的同时,是否也渴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呢?网上有句话说的很形象,人类的本质就是双标。

11.感受到导演的变化

说起来很主观,我觉得导演前期的提问方式有点“易立竞”风格,杰基也惊讶为什么提问总是要用worry这个词,“你是否会为……感到担忧?”。后期倒是有种熟读了《非暴力沟通》的感觉,“我们起初决定拍摄本片是为了……,你觉得我们做到了吗?”、“你觉得本片是有价值的吗?”

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处在当时的英国,人们的观念就是如此,不过是当代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而我等都是以当前的价值观去评判的。

12.优秀纪录片的价值与价格

很多伟大的书籍反而成了各大阅读类APP免费的前锋,这么优秀的纪录片,它的代价都不能简单用成本去衡量,几乎导演的毕生心血,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而我们却可以轻易获取到,这样的轻易让我心中有些不平衡。

读书时期,我曾经花费一整个暑假去打游戏副本,甚至偷偷充钱买装备,就是为了在游戏里获取成就感。

而优秀的书籍、电影、纪录片,一点成本也不必我们花费,花点时间看就完了。

我会因为遇到富有内涵的影视作品而感到兴奋,可是现如今价值体系是很容易让人迷失的,毕竟人性会引导我们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

13.本记录片的优化空间

据了解本纪录片是每7年拍出来就播出了,如果是面向当年的观众,插叙足够多的前情是需要的。

而我认为这么伟大的纪录片的受众是未来的无数后浪,制片组可以考虑针对后浪专门剪辑的版本,每一集插叙的前期采访删减一些,舍弃过于明显的引导方向,把事实呈现出来,把故事讲好就OK了。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电影不需要旁白。类似的,能否把过去某某曾经说的某句话串联起来,那是观众的事了,毕竟片面印象串联片面感受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我并不希望它是一本易读懂的书,我不希望这样浩瀚的一部纪录片仅仅是要表达一些浅显的道理,验证所谓的7岁看老。我们能从主人翁的故事中获得感悟真的太多太多了,导演完全不必设限。(本段也说的很主观,因为我没有专门花时间去调查电影的背景,不妥的地方还请指出。)

14.时间轴推进到了现在

黑白变成了彩色、窄屏升级了宽屏……英国脱欧、特朗普、Twitter、Uber……很多故事已经发展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间轴,产生了很多同情感,不知新冠肺炎对主角们的影响大不大,默默祝福。

引用我看到的一则知乎热评:

《人生七年》的伟大在于,记录着他们最真实的人生;

你在看他们,其实你也是他们;

你也许用一两天看完了截止到56岁的人生七年;

可是从现在开始你和片中的主人公在同一时间,他们的下个七年也是你的七年。

二、十大印象深刻的片段

1.托尼不仅预言了自己可能会出轨,还预言了经济危机。

2.苏西14岁时,面对狗咬死只兔子,导演问她,你打算怎么办?要救它吗?你不担心杀生吗?她回答道“一点也不,我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

3.布鲁斯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伴侣未经他许可,扔掉了三袋子旧衣服,而没有捐赠给需要的人。

4.苏说:“参加这项节目就是一项终生成就啊!”

5.尼克对家乡的感悟:

“生活在农场中和泥土相伴的生死循环,在某种意义上就像是一个固定参照点”

“你觉得你在这里学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我觉得你应该能从我的身上看出来,这种影响十分巨大,而且真的很令人不快,有时候甚至感觉非常可悲。这让我去其他任何地方,都显得微不足道。”

6.尼克形容自己为Eager and earnest——热切而诚挚。

7.虽然导演冷冰冰的问托尼,你尝试了很多但最后都没有很大的成就,你是否会感到遗憾?而托尼很乐观,尴尬了一下后回答,唯一遗憾就是没当成马术师而已,其他并没有觉得遗憾,他感激曾经拥有。

8.约翰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顺利,直到他56岁时,才向大家说明,“我觉得节目迄今为止对我的呈现都完全错了,好像我有不可摧毁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观众根本不知道我父亲,在我九岁时去世,导致家庭陷入经济窘境,为了他们上学,母亲只好去工作,而且我拿到了牛津的奖学金。”

9.面对杰基聊起,自己孩子心直口快的特点很像当年的她,耿直男导演带有评价色彩地问“Is that worry?”杰基并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这也是一个优点。面对林恩聊起,两个女儿都没有上大学,导演问她感到失望吗?林恩说道“不会,我们讨论过,这是他们的选择。”

10.导演问苏西为什么会坚持拍下来,苏西形容就像读A bad book:“我想我对它抱有一种可笑的忠诚感,虽然我讨厌它,但实在很矛盾,不是吗?但是,我还认为,它就像是在读一本差劲的书,我还是会看下去,我会看完它,我想我会做一本差劲的书,但我会坚持到底。”

三、尾巴

曾经的自己也经常以生日为时间节点,通过文字、影像去记录。我决定未来要更加重视这个事情,也决定每当到我的28岁,35岁,42岁时…再回顾一次《人生七年》,我觉得可能刚好年龄相仿看起来收获会更多。

尽管以我现在的视角看,感觉主角们在49岁、56岁、63岁之间的变化不大,但我也辩证的审视这份感受,认为很可能是由于当前年龄能察觉的信息及变化有限,等我对人生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感知到的变化也一定会更加深刻。

观影之余我反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看这类影片?我们为什么年轻时都渴望成熟?为什么都渴望有更加丰富的阅历?”在我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大概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年轻时的选择不会在未来感到后悔吧!”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三观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啊,难道说我现在就要秉持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来指导人生选择?” “不,不是的,不能这样。我们是社会人,并不是独立个体。” “遗憾是一定会有的,不汲汲于心就好了啊” “人生若没有遗憾,那该多无趣啊。”

虽然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觉得从前的自己就是个SB的过程,但我们仍然要有自我悦纳的心态。

最后,由衷感激导演、制片组、主人翁们的奉献,期待70up!想一想那时候的我都31岁了!

愿那一天,未来的我看着现在的我,会说:

“你现在就已经很好了。”

而现在的我看着他也会说:

“我一路走来,就是为了成为这样的你。”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 / Charles Furneaux / Nicholas Hitchon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