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14个小孩,

1.苏西:父母富有,父母14岁离异,她16岁辍学,20多岁结婚,嫁给了比较成功的律师,后面经商,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生了3个小孩,40岁之后开始学习心理学,做心理治疗师。她觉得小孩子太小去读寄宿不是太好。所以亲历亲为带小孩。

2.布鲁斯:读预科,去牛津学物理,去东区平民区教数学,去孟加拉支教,回伦敦教种族学校,42岁才结婚,有2个小孩,后去贵族私立学校教书。7岁他说长大要给那些没有教育的地方带去教育,他做到了,他一直在为缺少良好教育的小孩带去他的教学。他的老婆也是老师,2个孩子教育的很优秀。

3.约翰:读预科,牛津的法律,当开庭律师,后再35岁与保加利亚大使女儿结婚,后成为御用律师,致力于保加利亚的慈善,家族历史悠久。其实他9岁父亲过世,家里财政出现困难,由母亲挣钱供他读书,考上牛津是用的奖学金。

4.查尔斯:他在杜克大学完成学业后,去了报社后去了BBC做编辑和制作人,没有参与拍摄了。

5.安德鲁:预科,牛津毕业,律师,合伙人,后去大集团做法律方面的工作,取了一个乡村女孩一直做全职主妇,大部分休闲时间在乡村修理庭院。有2个小孩都有很多的学历,重视家庭。

6.尼尔:预科,但是没有考上牛津。从另外一所大学中途退学,在伦敦打短工,领救济,四处流浪,后42岁后当议员,52岁有短暂伴侣,后得了父母遗产,在法国购置房产。他说了很多很有深度的话,但是从21岁,他责备父母没有教给他正确的方式,到52岁他说他的父亲很严肃,母亲很情绪化,这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7.彼得:大学毕业后原来是教书后考了公务员。然后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有2个小孩。

8.尼克:从小在农场长大,去牛津学习物理,去美国当教授,有2次婚姻,在乡村长大,他说他的内心的风景就是英国乡村景象,很美但是很悲伤。

9.琳恩:读了一个技校?然后20多结婚,做流动图书馆工作人员30多年,一次婚姻,生了2个女儿58岁过世。

10.苏:19岁结婚,后35岁离婚,2个女儿,都没有读大学,都是单亲妈妈,42岁再婚,在大学当行政主管。

11.杰姬:19岁结婚然后买了自己的房子,后失业,离婚,35岁当了单亲妈妈。后又有2个小孩,42岁再次离婚,一直靠着救济生活,没有工作。

12.托尼:他小学后去做了驯马师,21岁后去开出租为生,后结婚,生了3个小孩,有3个孙子,曾经出轨,后在西班牙投资房产和生意,失败后回来开出租。

13.保罗:单亲,也是在儿童中心长大,爸爸是服装设计师,他7岁后来到了澳大利亚,早早没读书了,当了水泥匠人。后遇到了老婆。他们卖掉全部家当去环澳大利亚旅游,后因怀孕就地安家,他自己创业建筑公司但失败,一直做一些零工,短工。内心不自信。他生了2个孩子,5个孙子。老婆原来是全职主妇,后在老年中心工作。

14.西蒙:单亲,黑人小孩,在儿童中心长大,后14岁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去世很早。他早早去当冷链工人好像是21岁结婚,生了5个小孩,后35岁离婚,又再婚了生了2个小孩。后在机场开叉车。

看完这个人生7年,导演的本意是想反应阶级是没法突破的,你是什么样子,你的下一辈大概率还是什么样子,其实我很想说,因为导演开始拍的年份是1964年,那时候可能确实很难有所改变,但时代是在发展的,进入千禧年,有了网络,有了其他的经济新增长模式,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以及公共教育的投入及发展,人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我觉得最大的阶级不是财富,而是思维和想法。

言归正传,我觉得可能因为时间消解了阶级,所以导演的意图在某些方面反而印证了,确实没有所谓固定的阶级,但是我觉得人的行为,思维方式还有理念是有壁的。

比如,对受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里面的人就有很大不同,那谁在滑雪的时候采访说,可能物质会没有留下但是好的教育是拿不走的。

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能够坚持及持之以恒的的品质,对目标的执着,想想那些所谓的上层阶级,他们一般都是快30,御用律师是35才结婚,之前一直都在很努力的读书,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琳3个姐妹,2个19岁就结婚了,这么早就进入婚姻生活,在中学之后的课外时间也是去玩和享受生活。他们如果还要有一样的人生,那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可能最大的不公平是环境以及环境里所倡导的观念,他们 每个人都很努力,不可否认,哪怕是无所事事的尼尔,还有一直领救济金的其他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工作,但是也没有很轻松,反而因为没有事业,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更加举步维艰,需要救助。我觉得要从几个层面来说。

生存:受教育肯定是让自己更有选择的行为,如果家里有矿,其实可以不用出去工作。

自我成长:不管是谁,需要成长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坚持,还有面对困难也要决心前进的勇气。很奇怪的是,有些人没有在工作中自我成长,但是生活教会了他们一些东西,对自己的认知。

情感:大家的感情好像都还不错。没有所谓动人之爱情。是共同生活。但是很难说这里面没有爱。

我自己感触很深的就是,大家好像很会自我安慰,有些人对自己要求很低,好像自己现在这样就很满足了,但是其实,他。她并没有做什么,甚至连自我成长都没有做到。生活的领悟都是被逼迫的。怎么可以违心说自己过的很好呢,难道活着就仅仅是活着就可以了么?

有些人从小就明白的事情,有些人到50.60才明白,这两种人过的会是同一种人生么?

不要说什么阶级,内心的成分是什么,对一个人是更大的需要被研究和讨论的。内心的底色决定了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要求。会不会去执行这些要求,对自己的激励和约束,这是一个很难得过程。不是说信上帝就可以得到,也不是说。噢,自认为了解生活就可以得到。苍白得一生再多也是演示,我不否认个体意义。但是我想人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



人生七年963 Up(2019)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六十三 / 63岁起 / 人生七年第九季

上映日期:2019-06-04(英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

人生七年9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