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加了这个条目,豆瓣为啥先前三番五次拒绝我添加呢?)

本来想写点儿什么关于这个电影《前门前》,写点儿什么关于前门,但发现理性的方式还是挺难表达那个城市崩溃一刹那的惊讶的,特别是它的一部分已经灰飞湮灭,另一部分却在还苟延残喘,好像车祸中被人从撞成麻花的废铁里抬出浑身是血手脚俱废的这么一位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没戏了,但他还在那儿吐着白沫喘气,足够旁边儿的看官看出心绞痛来。
所以开始胡写了,反正都是我曾经生活长大的这个城市,它的几个孩子已经被扒光强奸剁手剁脚,另外几个还躲在一边儿肝儿颤,它们的命运其实也不难预料。

1
十五岁以前,我在北京月坛地区的一所破破烂烂的中学里上初中。为了省几毛钱公共汽车钱,我和另一个哥们儿每天下课后跋涉过一整片的月坛居民区一直走到动物园附近我家里。那时候我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北京这个城市是凝固不动的,每天走同一条路上学回家,穿过的是同一个菜场,在同一个小卖铺买冰棍儿,在同一个游戏厅门口向里面张望打游戏的,在支在马路边的同一张台球桌旁边儿看同一堆赤膊汉子大呼小叫:每天在那个点儿看到的景儿遇见的人没有区别──当然其中有几个是穿着板儿蓝板儿绿白袜红底片儿鞋阴着脸挥着手指头粗虎虎生风的铁链子每天固定出现蹲在树荫儿里等着管你要晚报钱的。

高中换到后海边儿上正对着恭王府的另一所学校。那时候家里有了点儿钱,给我添了辆旧26女车,虽然每天骑着它上学免不了被其他人一通挤兑,但比起两条腿胯(kuai)着确实轻松多了。那时候的前海后海现在想起来还是好地儿,离皇城不远平地抠出俩大洞灌满了水岸边种上树,几个人下午四五点钟撇着脚骑着车顺着湖边儿绕大圈,或者上体育课的时候溜达出来,租条船划到湖中心躺下想美事儿,除了偶尔被人几板儿带抽在背上劫走过几十大毛以外没什么可操心的了。那个年代的某个时候,可能是窝在银锭桥底下的船上睡午觉,或者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和某个女生臭聊的时候,我脑子里真的出现过这个念头:现在时间可以停止了,您就停在现在吧,不往前走我也满足了。


2
影片一开场,俩老爷子站胡同口唠叨:“北京没名的胡同千千万。”镜头向左摇,一辆变形金刚一样的翻斗大铲车卡着狭窄的胡同口轰鸣着小心翼翼的挪进来,填满整个镜头。黑屏,影片的名字打出:《前门前》。
这个镜头相当的震撼。因为我坐在黑暗里忽然就想起来那个十几年前的在脑子里划过的念头:那个时间停止了么?明显它没有,要不然我也不会此时坐在九千公里外的一个外国电影院里看前门。个人之于历史就像螳螂之于卡车,在它面前你可以表达,你可以抒发,你可以愤怒,你也可以玩世不恭,但你没法阻挡它前进,把你觉得好的,珍贵的,无价的,难以忘怀的时光捻碎扔在脑后:这辆大铲车,它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代表那个无可阻挡的前进的步伐来摧毁时间的,至于我个人的感受,它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甚至不够格成为感伤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3
上初二,有一阵儿每个周日的早上都去五中上陈建功主讲的一个写作课。下了课以后,走出五中大门,深吸一口气,感觉好像这一天剩下的时间真的是属于自己了。骑着自行车一直向南扎,顺着东四大街骑过长安街和崇文门大街,一拐把进前门的胡同里,顺着枝杈丛生的院墙和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不分东南西北的没头没脑的乱撞。晕头转向的一会儿发现眼前怎么出现了天坛,一会儿怎么到了友谊医院,一会儿前门楼子近在眼前,一会儿居然看见了人民大会堂后脸儿,每次居然穿出来的地方都不一样。大概也就是在那些个在前门乱窜的星期日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北京南城才有的那种梳俩小辫儿穿小花袄坐木头门边儿玩尬拉哈的半大姑娘,在某个摔大棉门帘子的小饭铺里从脏的看不清眉眼的服务员手里接过了自己第一盘儿褡裢火烧,在某个大槐树的树荫下头一回参观了红糖水浇大红果儿做冰糖葫芦的过程。
那时候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一直懵懂着把它当迷宫的前门,一直把它当成星期日下午一个人自由放荡目的地的前门,它也有一去不复返的时候。

4
一屋子已经搬空,男主人最后走出来手里依然拿着把锁,返身把门牢牢锁上,钥匙揣兜里,嘴里叨叨着:“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一老头推着车站胡同当间儿:“我夜里从新搬的楼房里醒过来,想不明白,我怎么住这儿来了,我从窗户里跳出去死了得了。”
一家人老小点着蜡烛在被拆了一半的厨房里做面条,女儿围着能看见半边月亮的桌子写作业,早上背着双肩书包跨过瓦砾和坍塌的房顶去上学。
一中年男带着女儿回到自己过去的家,面对一大片废墟,哭了,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人民太无力了。”
我想更准确的是,人太无力了,面对一个无可挽回的消失的历史,昨天它还在,今天却已经没有,心如刀绞,无计可施。


5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一个地方就是它不渲染,不感情泛滥,没有像我这样的看到一段历史被摧毁的时候过分的个人感伤。它是一个以前活生生充满故事的前门地区消失变为废墟的编年史,没有个人判断,而是细节,细节和细节。
也许因为导演是老外的关系,他能把自己摘到外边儿,让我们专心的看那些镜头里的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拆迁过程,公告,发钱,搬家,取缔菜场商店,掐水,断电,铲车出动,抡大锤的民工等等这些“路演”。它也是一个向时间的告别,向我们熟悉的感受告别,房子倒了,树砍趴下了,院墙被铲平了,最后是我们的记忆被漂白,它没法接着传给下一播等着接受它的人。他们最终找到的很可能是几张照片,两三句话,一张示意图。他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儿的,它的实体早就化为灰烬,灵魂则干涸成了字典上的几个名词。


6
一磨剪子磨刀老头推车走过(我特惊讶,十五岁以后好像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走街串巷的行当),一个老太太把他拦下,递给他一把生锈的菜刀。
“好好给我磨啊。”
“大姐,您放心,三十年了,我干这行……”
“您没搬走啊。”
“往哪儿搬啊,不知道上哪儿去。”
“哗”“哗”磨刀的声音。
“大姐,您好心,有水么,给口水喝……”
老太太颤颤巍巍返身进屋。俄顷,端出一玻璃杯茶,手抖着轻轻放在磨刀板上。
“……好茶”
镜头左摇,磨刀师傅背后,一大片瓦砾断壁残垣逐渐显露,宛如被飓风卷过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子。
我眼泪唰的就掉下来了。


此文献给2008年5月1日开张的伪前门和被炸飞了的北京城。


前门前A Disappearance Foretold(2008)

又名:A Disappearance Foretold

上映日期:2008-06-15片长:8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Olivier Meys/张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