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跑道,本来是训练场地内,孩子们完成动作的地方。但它更是一条血汗之道,它和五星红旗映衬在一起,也是通往让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徐徐奏响的跑道。
   一开始的镜头非常有特点。大红色的背景,一个人在说话,看不见他。而一个又一个孩子出现在镜头前,又离开。也看不到他们翻滚的动作,只看得到他们落地的瞬间。
   我们对运动员的了解,总是来自官方媒体,新闻也好,访谈也好。要么就是光鲜亮丽、激动人心,要么就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或者就是机械麻木的说着感谢词。无论是哪一种,情绪都被过度的渲染。不仅如此,能通过这种途径被人了解到的运动员,业已成名,但有无数运动员还鲜为人知。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苗子要从小孩子里面去选,但是对这些苗苗们,很少有人真正给予关注和关心。
   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任何背景。开始,我们根据片头的一个有轮船的场景,以及片中的方言,知道那里是上海。后来,通过电视里放的距离北京奥运一周年倒计时,我们知道了那是2007年8月8日。
   片子中有很多对孩子脸部的特写。导演让我们看他们的脸,他们的眼,一切都是毫无掩饰的,真挚的。他们快乐吗?我们不知道。他们没说,而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有在哭,有在笑,他们像在练习,又像在玩,只能看到教练很严厉,可是又很慈祥。没有哪一面被放大,只是真实的记录着这种多面性,真实本就如此。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个吊扛的女孩。红色的背景前,两张稚嫩的脸。这两张脸让观众知道,什么叫做咬牙坚持。
   的确,练体操的孩子们的家境都不是很宽裕,家里人就指望着孩子早日长大,早日出成绩,从此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命运。影片不仅关注孩子,教练,还关注他们的家长。家里的家长,还有在训练场边看孩子训练的家长。
   纪录片有个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拍进去的镜头大多都可以保留,不用为了奔向一个主题而删删减减。有一天训练完了,两个孩子的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来接,电话也打不通,有一个男孩想妈妈想的哭了,这时那位清洁阿姨将他搂进了怀。我们眼中的清洁阿姨,永远只是个弯腰扫地的背影,我们不了解她们,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人总是被特殊化,其实他和我们一样。清洁阿姨和所有的女人,所有的母亲都一样。
   不练体操时,孩子们也一样的上幼儿园,过着和普通小孩一样的生活。幼儿园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构筑起了一个金牌梦。获得了“画金牌”活动第一名的邓彤,就是第一个从杠上掉了下来的女孩。梦想很痛,她的手磨破了,家人在给她擦药的时候,她不停的在哭;梦想很甜,你看她挂着金牌,为了照到镜子,搬了一个小凳,站在上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笑的那么开心。她在模拟着,想象着,自己以后练体操拿了金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向观众鞠躬。
   电视中在放距离北京奥运一周年的倒计时,电视前的邓彤正在撕手上的茧。屏幕距离她很近,可是出现在屏幕上,却距离她很远。
   爷爷带着双胞胎去把留了八年的小辫子剪掉。哥哥舍不得辫子,不愿去,正在与爷爷纠缠撒娇。这时候从旁边走过两个男孩。也许在他们眼中,这两个和爷爷在一起的双胞胎和他们一样,上学,放学,玩耍。可是呢。其实谁又知道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太多的无知,太多的偏见,太多的刻板印象,存在在人与人之间。
   剪下来的是辫子,攥在手里的,是八年的辛苦。
   导演用了极端简短的片段讲完了比赛,那个孩子们为了参加、为了得第一名而受苦受累的比赛,只用几个黑底的白字,告诉我们比赛的结果,没有红地毯,没有领奖台,没有金牌,没有国歌。孩子们的奖励就是棒棒糖。梦想不过如此。可是人们为了梦想,都义无反顾。
   “我是想去看奥运会,可是我的体操怎么办。”梦想和梦想冲突了,其实这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参加奥运会不就是孩子们最质朴的梦想吗?可是为了能参加奥运会,却不能去看奥运会,这是多么荒唐可笑。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体操人,体育人,也许还有更多。一条红色的跑道,对有些人来说,通往的是荣誉,对这些孩子们来说,通往的是未知的梦想。

红跑道(2008)

又名:The Red Race

上映日期:2008片长:4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干超 Gan Chao/巴斯·洛特林克 Bas Roeter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