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如果不是看到师妹刷5星评论就被我埋没了。于是乎花一天半的时间把三季一口气补完,嗯,味道对极了。长久以来没有写过剧评,今天再添加碎碎念。
1、“浮世绘”影视剧的艺术内核
我看这剧的影评中很多人说这部剧是白左眼中的纽约浮世绘。广义上讲,可能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归类为人类的浮世绘(宫廷浮世绘、贵族浮世绘、中产无产、古代、现代等等)。溯本清源地来看,“浮世绘”这个词本身被汉语泛义化了。除却美术史本身对“浮世绘”定义,其他人在引用此名称的时候本意欲指“广谱性地展现各色市民的生活情趣”。浮世绘本是日本市民生活风俗上升为美术创作的主体的一种统称,其作品本身形式内容都相对单一。后世再来归类浮世绘作品的时候,各个门类统合起来又构成了我们现代意义理解的“浮世绘”,一窥当时日本市民风俗生活。而所谓的本剧是纽约浮世绘,其实是我们把《清明上河图》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浮世绘”才作此称谓的。
由于我也找不到学院派对此类剧集的归类,我姑且暂时叫这种剧叫“浮世绘”剧。无论是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唐顿庄园》(贵族浮世绘),还是皇家气息满满的《王冠》(宫廷去魅浮世绘),无论是怀旧的《广告狂人》(旧中产),《堕夜街传奇》(旧市民底层),还是清新的《我们这一天》,乃至毫不清新《无耻之徒》,无论是口碑爆炸的wuli《请回答1988》,还是古井深巷的《深夜食堂》,这些优秀的影视剧作品都在展现一种所谓的“浮世绘”感。那这种接地气的感觉的内核,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人”本。你看西方美术史,文艺复兴前后的圣母像,本质上就是趋于对“人”进行表达,而非表达“人造人”(去魅)。
豆瓣有一篇《为什么国产剧里没有穷人》,里面列举了从香港的《笼民》、《甜蜜蜜》,大陆的80-90年代的《渴望》、《家有儿女》乃至部分古装剧等,都在表现人的穷的上面下真功夫,即“写实”。反而越临近现在,看国产剧的时候都有一种“你这是在跟我开玩笑”的荒谬感。
我国在影视剧发端的时候没有落下太多。民国时期的《神女》《小城之春》之所以拿到今天惊为天人,比之日本战后的《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不逊,就是因为创作者尊重艺术。现在国产剧的服化道,不能批说粗制滥造,因为花费不菲摆弄精也致,但呈现出来就是出奇的假。大多数的国产剧,玛丽苏滥情的没有情色和诱惑,抗日的没有压迫感残酷感和血肉感,古装的甚至没有历史感,都市言情的也没有真实感情。近十年我看过的《走向共和》和没看完的《人民的名义》也许算有了些真实,但是其内核往往被不同领域解构出魔幻感。比如被当做反面塑造的祁厅长最后成了“底层突破上层的无奈的合理性”,这一点突破了剧集本身意欲塑造的“政治真实”变成了“生活真实”(反映出一种创作和表达时,意识形态先行的混乱)。电影方面,去年口碑爆棚的《我不是药神》试图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做了些招魂,但是其内核上对所谓穷人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感。跟《活着》一样,这些个把穷人活下去浓墨重彩地铺展开的所谓动人影视剧,在我看来,都有一种令人作呕的“妥协”感(污名化)。尤其是那句“最大的病是穷病”,简直跟“我最大的罪就是我是侏儒/皮肤是黑色”的精神差别万里。《钢的琴》、《心迷宫》等比《我不是药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2、所谓“实验性”和美剧的高度
有些评论指出,《众口难调》从导演在网络上放出自制剧到第一季被HBO收买做了6集,有很明显实验性。“实验性”成功了就是“革新”。美剧迷对这个剧的容易接受,导致受众一时半会儿没有理解实验性的体现。上文提到的《堕夜街传奇》也是有明显的群像性浮世绘,但是本剧在“无主角,无主线”上,应该是做到了大胆的突破。这一点上,其与侦探剧一集一个谋故事杀的多视角碎情节不连续的展现类似,但是又近乎放弃了每个故事都在围着主轴讲的窠臼。《浮生一日》在随机一天抽取地球各处的人物的平凡的一天录像视频组合在一起,呈现给你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碎片中的统一,与次异曲同工。这种“我们不试图宣传主旨,只表现内容”,其本身就在产生戏剧性的原因就是尊重观众。同情心同理心这种东西,是人通有的,你不需要撕心裂肺地表达和煽情。此类影视剧像是在制作一面镜子,你看一下纽约的各色人物,思考着你以后会变成其中的谁。不过一般人懒于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本剧其实需要一定的观影门槛,不能大火。
近些年的美剧调调都在有意无意地接近日剧。《众口难调》有点像抛弃第一人称视角的《火花》+《东京女子图鉴》,《我们这一天》有点在努力接近《最完美的离婚》。这样来看,东西方审美是一种很外行的说法,人的审美情趣虽然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但是时代性和地域性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在美的内核上,这种“东西方”差异是完全不存在的。最起码的,曲艺评弹和莫扎特巴赫,印象派和山水画,《红楼梦》和毛姆,王家卫和塔可夫斯基,一个自称文艺爱好者人是不可能在其中形成对立性审美倾向。美剧所谓发达,在工业体系上展现出来的制造精湛我们是无需畏惧的,而在审美的多样性和审美情趣上,我们要有几代人的路要走,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3、众口哪里难调?
这部被打了白左标签的美剧,其“白左”的地方体现在哪里呢?
high-maintenance:1. Require (ing) a lot of work/attention to maintain.
2. Require (ing) a lot of money or attention to appearance.
3. Require (ing) a high emotional investment or en excessive amount of money.
剧集的名字在词典里有这三层意思,我们可以分三层理解:第一、吸叶子后大脑的精神状态,第二、众生在纽约这个罪恶都市的实际状态,第三、“白左”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实际状态。
很明显,被标记为“白左”的同性恋、移民、穆斯林、黑人、犹太人、亚裔、华人、女性平权、换妻多P的生活方式等等实际在美国的生存比剧集表现的可能要恶劣的多。那为啥这些人群总是被划分为“边缘人”,为啥这些所谓的“白左”会去拍摄“边缘人”的浮世绘呢?其实上文已经说了,所谓东西方的审美差异是伪造的概念。更深一步来讲,对不同人群进行标签化的,所谓“边缘人”“白左”的划分也是实际不存在的。群体在对不同话语权体系描述的时候,用标签便于区分。被“边缘人”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在所谓主流价值体系的话语体系内。举个例子,我在中国大陆从一个外卖员的视角展开,拍摄城市各种人不同家庭生活的琐碎,这种贫嘴张大民式的北京人在纽约型的外地人在北京,最终会和谐统一。我们也有与当地格格不入的三峡移民,我们也有迷茫挣扎的北漂沪漂,千万计数的同性恋、跨性别者和女权,留守儿童家庭,宅男宅女,各色性需求的圈等等。可能我们的创作者会选择不看有此时此刻的限制。表现人的参差多态是艺术不朽的一个诀窍,其本质上是追求真理,而真理本身所需要的唯一门槛就是理性。
国内这种未经历过任何所谓“政治正确”的运动的地方居然有普遍性的对“政治正确”的厌恶,这不是简单的我们刚刚富起来可以解释的。80-90年代我们有这种关怀,上溯至民国,我们的眼光更平实。国内观众在咒骂影视剧创作者浮夸的同时,应该反思一下,你与他们究竟有何不同。《众口难调》这样的剧,不单单是满足我们审视纽约浮世绘的猎奇,更应该是我们审视我们自己社会浮世绘的放大镜。
4、存在即被感知
我们归类一下本剧风格类似的影视剧,从《安妮霍尔》的男女主视角切入到《撞车》多视角、《醉乡民谣》《美国甜心》的单视角切入 ,他们都在用一种可有可无的微弱存在性的主角(可以是男女主)去刻画反应与其产生关联的其他人 或者其时代的特色。这是技术风格革新的殊途同归。在表现主题上,本剧与之前的《超感猎杀》心性统一,甚至,超感猎杀中的一句台词可以拿来表达众口难调的欲言又止:“Labeles are the opposite of understanding,” 表现差异是为了表现人类的一致。
情节和叙事推动剧集的发展的确是惯用的合理的手段,但是我们理解故事的发展的时候是带有偏见或者说潜意识的逻辑推理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抛弃连贯性就一定是更高级的手法。因为就《众口难调》来说,其每一集都类似一个小品集,而总体上,这些小品集又很明显地风格一致。导演几乎刻意忽略了镜头语言和复杂剪辑的运用(除了狗狗POV的那集和吸high的部分镜头)。略有遗憾的是,本剧风格并没有突出。比起伍迪艾伦、科恩兄弟、沃卓斯基来说,这种去风格化对观众来说有点似是而非。因为我们明确知道你意欲表达的部分,而无论你的演员多么真实,台词剧本多么生活化,我们都不会是看纪录片那样的冷静克制。这一点上来说,贾樟柯《天注定》、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就做的好一些。不过比之《天注定》的《冰血暴》感,我更喜欢《醉乡民谣》。看《超感猎杀》《我们这一天》,我有明显的审美疲劳。在《众口难调》中,也注定有些剧集会让人疲劳。前者的疲劳是甜到腻歪,后者则是略有尴尬的距离感的疲劳。因为观众本人不是实际上的裸体主义女权主义乃至同性恋,而你又没妄图表达其戏剧化的冲突,那我们再次看裸男的时候就会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带有审视性批判性去细看。支撑观众继续看的动力除了猎奇性还应该有更升华性的对应。我觉得变装表演后的医生救人场面、电车里的气球和老人拉the guy帮忙开门的场景算是导演意图有此种尝试。再或者放弃此种的尝试,让剧集更冷静克制更真实更粗粝也许会更完美一些。
5、To be or not to be
《蒋公的面子》的导演吕效平教授在《一席》有一个演讲说,“我们真正的悲剧性在于那一切都是假的”(全文文字: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6259229422748509&wfr=spider&for=pc),讲的心有戚戚。前面说到的类型化的单元剧本身也有横切面式的浮世绘感,如《六尺之下》(非自然死亡)、《实习医生格雷》、《傲骨贤妻》、《犯罪现场调查》等。(那个《人间世》作为优秀的纪录片,其本身结构和故事也是可以完全复刻成电视剧的。)但是为了加强剧集之间的连续性,传统单元剧主角们的故事往往被塑造极为戏剧化(刑侦剧因为足够猎奇可能不够明显)。结合吕教授对莎士比亚以来戏剧的发展概括来看,《冰与火之歌》是在践行这个“一切都是假的”的悲剧性,所以它众星捧月般闪耀。但是,没有大戏剧张力的小情节碎碎念,从《废柴老舅》《深夜食堂》到《众口难调》等却又真实地感动着我们。美剧为何与日本的社会形态加上其文化习性形成的“向死而生”的审美导致的日剧风格越来越接近,这应该可以归因于全球趋同的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导致的人的生活中可以提炼出的“戏剧性价值”在丧又治愈和窥探而不judge中徘徊。这种趋向也许会在现代戏剧创作中产生新的范式,一种窥探他人生活为视角,感受他人悲喜以自疗的当代浮世绘。






难以伺候 第三季High Maintenance(2019)

又名:众口难调

主演:本·辛克莱尔 / 凯特·林恩·希尔 / 布丽特·洛薇尔 / 阿卜杜拉·赛义德 / 

导演:卡蒂娅·布里希菲尔德 / 本·辛克莱尔 / 编剧:本·辛克莱尔 Ben Sinclair/卡蒂娅·布里希菲尔德 Katja Blichf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