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电影《798站》是一部记录片,记录的是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区的渊源和现状。
这是一片从国营798电子老厂房改造而来的艺术聚集地,聚集了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设计师等艺术家。从改革开放后废弃的老厂房到国际化的艺术新地标,靠的是刚开始的一批老杆子们,后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入住,物业七星集团和政府开始介入,最后形成政府主管监督下的七星管理,艺术家夹缝中生存的三家不平衡局面。表面上是政府提倡的艺术区文化概念、LOFT时尚居住与工作方式盛行,实际上内在的文化性和凝聚力正在瓦解。

这个纪录片以采访的形式剪切而成,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整部影片分成7个部分,每部分都有一个主题。众所周知,艺术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敏感度。所以他们的对话在表达瘀积已久的愤怒时,也半理性半感性从各个层面进行剖析。

由于物业是电子公司,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无法与艺术区的入驻者相匹配,同时他们不是为了服务艺术,而是为了攫取利益,导致艺术家与物业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矛盾。相似的,政府不仅控制政策与日常管理,还进行严格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审查。政府将798定位到旅游景点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让艺术家们甚为反感。政府是专制集权的,所以事实上也是反文化的。他们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和艺术互相没有交集,是没有专业知识及艺术素养的。让他们来管理艺术,这十分不合理。他们要的只是用经济力量来解构艺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换个词就是工业,再换个词是“经济”,所以这就是个挣钱的方式。有句话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表达的意思即经济为主体,文化只是工具,他如果要经济上来,把文化踢了也分分钟的事。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副业,把这个当成主体做成“泛文化”产业,主次颠倒。艺术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自由就是艺术发展的基础,过多的强制性经济干预或者意识形态的清扫都是不自信、不成熟的表现。

艺术家们从圆明园画家村到东坝到宋庄到798,辗转多次,依旧无法落脚。艺术家对于政府来说,其益处就是发现一个地标价值,然后开始被赶走,开始流浪。圆明园画家村、东村被强拆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的尤为寒碜。电影里面的艺术家说到,艺术必然与政治有关系,因为艺术是和历史挂钩的,历史就是政治的历史,所以艺术与政治有必然联系。但我觉得,不仅艺术是和政治挂钩的,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个体,但凡是个人也挂钩。

现在一直在提艺术“去政治化”,“去政治化”的提出就是政治化的提法,这只是为了既得利益群体的思维转换。艺术家是一个敏感的群体,他既然生在中国,就必然无法从这个背景下逃脱,也偶尔会用敏感的眼睛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由于现在是一个消费娱乐至上的时代,资本和消费主义的方式控制思想意识,导致政治意识严重缺失,人们娱乐至死的心态将时尚等同于艺术,用资本定义文化的价值,将吃喝玩乐这些下半身的东西引进艺术园区、艺术节,办什么双展会、展销会还限定需完成经济指标,平时各种摆摊、拍婚纱照简直就是种玷污,将艺术区消费成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这种肤浅的表面形式严重掩盖了艺术本该有的光辉。

艺术家首先必须有责任感、有真知灼见、政治意识、有批判性,就像中国古代的士大夫,讲究的就是“言责社会”的传统,时刻保持挑刺的使命感和敏感性。所以当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趋于平庸,越来越选择妥协,宁愿用色情搞怪夺人眼球也不愿铭记历史生怕惹一身骚时,我们的艺术就没有突破、没有严肃性与深刻性。

所以,当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官员高谈阔论创新文化时,他们把最具创新性的-将798厂房改造成国际化艺术区-但不愿做傀儡的先驱黄锐赶走不就是砸自己的脚?艺术家们也明白,既要自由,又被人圈养,这是不可能的。当你缺少自身的立场和原则,艺术便失去了最高贵的价值。

这个纪录片发人深思,当代艺术在798因为种种限制而渐渐衰微,早期入驻者被赶或者被迫搬了出来,而剩下的小部分或仍被收取高昂租金,或任意被断电封画,艺术在中国是否已被高举经济大旗的人排挤到边缘?是否应该再给艺术多一些宽容与自由?能不能满足最起码的居住要求,让他们不再流浪?

798站(2010)

又名:798 Station

上映日期:2011-03-25(云之南)片长:105分钟

主演:798艺术区艺术家

导演:郑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