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在一次民族理论课上看的 普通话译版 后来写作业又在网上搜看了一遍 但是没找到普通话译版 只能说是看着画面又回忆了、重新体会了一次 (而且还不完整)
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我只看过为数不多的三部,第一部《盗马贼》,第二部《穆斯林的葬礼》,第三部《美丽家园》——这是三部中所最喜欢,也是最为感动的一部。虽然我的民族属性并不是哈萨克族,但是这部电影却唤起了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温暖和从未感受过的源于灵魂深处的美好,而这种温暖和美好又在“风”中慢慢融化,渐渐地化为灵魂深处的一种记忆、一种忧伤的美。
  说这部电影是三部电影中最感人的一部,是因为在观看过程真情实感直击心灵,泪点被戳中了好几次。在我这样的一个外族人眼里哈萨克草原文化就像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牛奶——纯洁、美好,外加一点奶酒的豪迈,平淡无奇却又必不可少,用它纯天然的养分滋养着生活在草原上的世世代代的哈萨克人民; 而现代都市文化就像辣椒——刺激、诱惑,让人心有余悸却又垂涎三尺,好奇心驱使跃跃欲试的欲望,它的辛辣或许让你胃口不适、甚至面红耳赤、更胜则涕泪横流,但是冒险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充满不确定性。《美丽家园》给我的感受就是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如果往牛奶里加一点辣椒,那么纯粹的美好会被打破,索然无味,画蛇添足,意兴阑珊,而如果想用牛奶来涤荡、调和一下辣椒,那就是多此一举,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二者并没有相得益彰。
  男主人公阿曼泰,女主人公玛依拉,影片表面是以他们的感情脉络为基线来推动情节发展,而实际上推动这条基线的是一条宽广的暗线即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然后在这条宽广的暗线上各派代表人物粉末登场。再联系之前所说的“牛奶”、“辣椒”,玛依拉是从喝牛奶到吃辣椒,在喝牛奶和吃辣椒的来回尝试中,显然辣椒更吸引她,而阿曼泰则是由对玛依拉的迷恋然后也被辣椒所吸引,在准备尝试辣椒生活的过程中与一辈子只喝牛奶的家人发生了冲突。玛依拉的一系列选择,上大学、留在城里工作、最后嫁给达木,不能一味的对她进行指责,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所以离开草原并不应受非议,草原是先天的、命中注定的没法选择的选择,而现代都市是后天的尊崇内心的另一种选择,但这并不妨碍她爱自己的家园——草原,正如所有为了梦想在外拼搏奋斗的追梦人一样,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家乡情。她的身上是现代文化与传统哈萨克文化博弈最后现代都市文化暂时取胜的结果。她的错是在对于阿曼泰的感情上:含糊、暧昧,给他留一线希望最后又让他绝望。但我认为这些这些并不能够成为批判现代都市文化的罪证,因为文化的本身并没有错,它也是被主观的人创造的,而主观的人的这种创造正是在受到客观实在的制约和影响下的一种选择和主观能动反映,具体的说,比如罂粟花,不能因为它是制作某些毒品的原料就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也不能因为它可以作为某些毒品原料而否定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甚至是观赏价值,它的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罂粟本身并没有错。至于将它用来制作毒品,那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以此类推,现代都市文化人们形成的某些通性是在生存环境下做出的能动反映,而那一部分常常被批判为现代都市文化带来的病垢,其实归根到底是主观的人的问题,个人的价值观、修养、道德意识等等。不是所有吃辣椒的人都泼辣,亦不是所有喝牛奶的人都温顺,主动权在个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现代都市文化下的人应该遭到否定,哈萨克草原文化下的人就应该得到肯定。都市里有好人、草原也存在坏人。又以此类推,对于我们的哈萨克草原文化,不能够简单的批判其为野蛮、粗暴、彪悍、不斯文、不安定、不讲卫生,如果这样评价这个民族,只能显得我们的无知和浅薄,他们所特有的民族习性必定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他们要大规模的牧羊、要策马奔驰,当季节变迁或是自然灾害突然来袭时他们要勇猛的率领大规模的牲畜举家迁徙,这就容不得文文静静、斯斯文文的习性,也容不得精精致致、讲讲究究的生活方式,对此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批判,这是在生存环境下的选择,无可厚非。我们所要做到的是当你进入一个文化圈时,就要遵循这个圈子的规矩,这样就能够适者生存,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阿曼泰,他是草原上勇猛驰骋的叼羊手,是直率热烈勇敢追求爱情、追逐梦想的善良小伙子,当他快马加鞭、满腔热情的奔进城市,这是第一次戏剧性的视觉冲击,也是一次极具视觉震撼的现代都市文化和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阿曼泰策马扬鞭过闹市搅乱了现代都市的社会秩序(游戏规则)他显得特立独行又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当他第一次接触汽车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开始学开车,他想通过掌握这门技艺来融入城市生活,但父亲坚决反对,这又是一次文化的碰撞,父亲是典型的传统哈萨克草原文化的代表,一辈子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男人的责任就是牧羊、驯马、肩负一个家庭的重担,从两次季节性大迁徙和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迁徙可以看出,父亲上了年纪依然跨在马背上义不容辞的驱赶羊群,阿曼泰在接触城市之前也是这样想的,在最初他与玛依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但是后来思想渐渐向都市文化倾斜了,于是他想离开草原,想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想学开车,想在城市找份工作留下来,在他的思想上,这又是一次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碰撞。这也不能构成批判阿曼泰想离开草原的理由,或许从作为儿子“弃”父离家来批评还说得过去。而邮递员他是一个贯彻始终的喜剧角色,从穿着打扮来看,没有一点传统哈萨克文化的痕迹,但他与阿曼泰大打出手尽显哈族同胞的直率、豪迈,大打出手的原因又尽显他的草原文化传统思想,他是一个外表现代化骨子传统化的矛盾结合体,也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碰撞表现。父亲在婶婶的店里免了牛奶的单,是对既定规则的破坏,一句“奶子也要收钱”不免让人抿嘴一笑,但这背后就是文化的差异,又一次小的文化碰撞。文化是有差异的,但是在文化圈里如果按照特定规则来生活也是能做到和谐的,婶婶可以在城里好好的生活,阿曼泰能与学车的车友玩在一块儿。
  除了文化的碰撞之外,片中也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温情和波澜壮阔的美。当玛依拉乘着汽车回城市,阿曼泰快马加鞭奔驰在大草原上送行,那种来自民族的质朴的热烈的爱像一股暖流让人融化,而当阿曼泰离开,父亲骑在马背上驻足山头目送儿子,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父爱也许就是那种转身后才能感受到的温暖。而嫂子,她是典型的传统哈萨克女性的代表: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一辈子忠于一个毡房,毡房里不能没有女人,她看上去似乎是最平静的一个,但应该是把苦痛和挣扎埋藏最深的一个,她的人生起伏在影片开始之前——影片一开始就介绍她丧夫守寡——不幸的女性形象——这是极为深沉的痛楚,而她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无怨无悔坚强隐忍的妇女形象,面对邮递员的求爱,坚定的拒绝,不禁想问嫂子真的没有动过心吗?我不这么认为,影片中可以看出嫂子并不反感这个追求者,她的拒绝应该是在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发出的,应该是传统的家庭责任感战胜了个人欲念——这样就更衬托了她的传统和美好。或许可以另一种解释,在丈夫不幸离世之后她的情感寄托在小叔子身上,她的家庭重任在接过父亲手中的钥匙后,总之,她不完全拥有自己,她一直在默默奉献,她是那样的纯洁美好,这种美好不免带上了一层哀伤。最后在阿曼泰父亲四十日祭祀上玉顶黑通人性的躺下,温顺的把自己献出去,献给自己的主人,不禁感叹在这片大草原上连畜生都那么美好,整个场景充满温情,有一股暖流涌向心间。在影片开头哈族小伙们并驾齐奔的叼羊节和中间波澜壮阔的季节大迁徙,将哈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很好的展现出来。
   文化史被创造的,是主观的人在客观实在(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做出的能动性选择,于任何一种文化,它本身并没有对错可言,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不完美性或许这样说更合理一些,所以就不要简单的判定哈萨克草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是与非,也没必要非要把不同环境下行程的两种文化牵强的制作的类似,文化环境应该是多样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并存。现代都市文化圈的人可以到草原去旅游、去感受、去生活,草原文化圈的人亦可到现代都市来旅游、来感受、来生活,为何要受到批判,只要遵循彼此的圈子文化、游戏规则,有何不可。
   如果你生活在长期吃辣椒享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圈子可以适当地选择到草原去喝点牛奶,如果你经年处在喝牛奶的草原文化圈也可以到都市尝尝辣椒的刺激。入乡随俗、兼容并包、多元并存。

美丽家园(2004)

主演:阿力木江•吐尔斯拜克/达列力汗•卡德尔

导演:高峰编剧:马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