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俄末期到社会主义前期这一巨变背景下个体的情爱、选择、命运让人动容。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革命与个人生活的二难选择:在socialist革命的旗帜下,所有的个体情感、幸福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家庭、所有的个人生活在革命需要时都应当被舍弃。片中男主角Yuri的妻子Tonya从莫斯科乘坐火车回到乡下,一路上遇到了被迫参加“志愿队伍“的年轻男子、因白军曾驻扎在当地而遭到红军清洗的城镇、为了爬上火车而冒充婴儿母亲的中年女子……经历了所有这些堪称典型的人类奇观之后,Tonya终于到了老家,在下车的那一瞬间看到了正洋溢着春色的小站。心情之舒畅和愉悦溢于言表,也让屏幕外的我感受到了:个体情感与生活的压抑,是socialist革命的又一罪状。

Pasha: The private life is dead - for a man with any manhood.

Zhivago: I saw some of your 'manhood' on the way at a place called Minsk.

Pasha: They were selling horses to the Whites.

Zhivago: It seems you've burnt the wrong village.

Pasha: They always say that, and what does it matter? A village betrays us, a village is burned. The point's made.

Zhivago: Your point - their village.

而这种以人民、以组织等大共同体的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的极权主义,在今天仍然时时可见,值得警惕。

然而然而政治立场如此明确的电影也让人心生怀疑,毕竟原著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且改编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奖。果然在简单的检索之后,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日瓦戈医生》原著的流行与影响力与CIA的运作息息相关。冷战时期,CIA插手大量出版项目,吸纳各界精英知识分子,建立了庞大而密集的文化冷战网络。而其背后的深意,正如一篇评论所言: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持不同政见的可能性遭到了难以弥补的损害,也不在于知识分子的言论受到了压制和腐蚀;而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本身收到了外力的干扰。“各种(自由)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对一切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观点提出怀疑。而事实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知识分子的这笔交易不可能有益于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任何形式的严肃思考、乃至人类自身的进步,最终都是(知识分子)在为国家意志服务”。

这一现象让人不禁想起国内最近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文艺作品审查如此严格乃至苛刻的大环境中,任何作品的大热都不是偶然的——任何时候都应当对时代潮流(包括股市大涨)保持清醒。

既然潮流不可逆,个体更应该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代的弄潮儿最终还是被当权者所利用;虽说个体或许可以得到成就,然而其背后的manipulation却让人对个体的agency到失望。

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2002)

又名:齐瓦哥医生 / Doctor Zhivago

上映日期:2002-11-24

主演:山姆·尼尔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 Sam MacLintock / Daniella Byrne / Nick Stewart / 杰瑞米·克莱德 / 达尼埃莱·利奥蒂 / 安-玛莉·杜芙 / 玛瑞亚·达波 / Robert Orr / 克里斯·马歇尔 / 卡雷尔·多布雷 / David Fisher / 休·博纳维尔 / John Comer / 西尔维娅·西姆斯 / Jan Travnicek / Rudolf Pellar / 安娜·鲁斯特 / 帕维尔·克里兹 / 里克·沃登 / 西莉亚·伊姆里 / 凯拉·奈特莉 / 汉斯·麦瑟逊 / 比尔·帕特森 / 詹姆斯·巴伯森 / Ivo Novák / 

导演:吉亚科莫·卡姆皮奥迪 / 编剧:Boris Pasternak/Andrew Da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