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权主义思潮崛起,这几年描写LGBTQ群体的华语电影一年多于一年,整体水平也一年好过一年。去年台湾描写同志+同妻问题的大热影片《谁先爱上他的》好评如潮,而大陆也终于有了讲述同妻故事的《再见南屏晚钟》。比起前者,《再》的更优之处在于它的剧情集中而复杂,同时对于同妻与同性恋的丈夫的家庭矛盾引出的其他社会问题也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再见南屏晚钟》的最大妙处在于,它以同妻这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引出了另一个更难解的邪教/cult问题。电影没有在这两点上大做文章,试图辐射更大的社会群体,而是刻意把问题集中在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同妻妈妈为何非要维持不幸的婚姻、而这种维持又如何伤害了所有家庭成员。
审视这两个问题的目光全部来源于家庭内部,来源于这个家庭里清醒的、没有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的人,也就是女主角。作为一个在西方接受了教育、对于LGBTQ群体心态开放包容的人,她对于母亲“同性恋是病得治”的心理完全抱着批判态度。试图讲理是行不通的,屡屡失败还要换来母亲口不择言的训斥,人格羞辱的言辞不绝于耳。一轮轮恶性循环,女儿懒得遮掩对母亲的反对态度,而从家人身上得不到丝毫精神支持的母亲,看到外界有人对她抛以橄榄枝,便奋不顾身地抓住,同时拒绝看清那根“救命稻草”实则是打幌子骗钱的真相。女儿以报警的方式试图叫醒母亲,却换来了更为尖锐的一次冲突。
这种在矛盾中横冲直撞、却始终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由来已久。电影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几个女主角童年时期的片段,母亲暴戾的根源来自于父亲的取向与冷淡。女主角回忆幼年的自己,以简短克制的旁白向过去的父母提问了一两次,说明她并非不埋怨,是那时因幼小而无力抵抗这种迁怒。做了明事理的成年人后,女主发现自己依然对家庭问题无能为力,只能同情而怜悯地注视着自己生活无趣、苦不堪言的父母,并努力理解他们的痛苦、包容他们;在经受了升级的冷淡与羞辱后,强压自己的不齿与埋怨,从未正面向父母还击。
比讨论同妻与家庭冲突更棘手的一方面是cult的刻画。剧本很巧妙地让女主妈妈自己说出了由于婚姻的不幸,开始病急乱投医,最后落入骗子圈套的过程。听“大师”操着地方土话讲所谓的“学问”,以最积极热忱的态度做着无尽无用的功德,买圣水和捐钱的桥段完全就是把现在老年人上当受骗的真实过程拍给你看,但女主妈妈乐此不疲,逗笑观众的同时不可能不令人感到荒诞。
这种囿于家庭的视角看似微小,但足够细腻和包罗万象。剧本顾及到了这个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女主角语言不通、始终状况外的外国丈夫。以各个家庭成员的切身体会入手,用对白的针锋相对推动剧情,即便观众一定会注意到摄影机总是长期静止几乎没什么调度,也还是会被剧情牢牢吸引。娜仁花贡献了非常好的表演,把母亲的蛮不讲理、强势、聒噪、蠢而不自知、迁怒、和偶尔平复后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有两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女主角是孕妇。南吉在电影里出现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一副小心推腰捧腹,又和不通情理的母亲毫无保留地试图论理的形象。在这样貌合神离的家庭里,父亲对一切身外事不闻不问,母亲则试图控制一切到了压迫他人的地步,而女儿即将成为母亲,和一个完全不理解周围情况却总是无条件支持她的老公在一起,守着一份足够稳定幸福的婚姻。这个设定本身是非常仁慈且充满希望的。
第二个细节在于电影中穿插着的几处母亲年轻时的经历。这部分稍显突兀,因为母亲年轻与同性密友的往事脱离了女儿的观察视角。但这部分是在暗示,母亲并非对同性之爱一无所知、完全不解,她曾感受过、也许也曾爱过,只是她后来还是走回了所谓“正路”,她是无奈的。这依然是导演对于“母亲”这个身份另一重仁慈的解读吧。
在现场听导演以及她的外国丈夫的分享,真心佩服她的才智与胆识,如何以棘手的题材拿到龙标就不说了,她还以幽默轻松地态度调侃了很多方面:资金少请不起工作人员,所以制片导演剪辑摄影等多重职位都是夫妇两人完成;拍摄期间怀孕,生完了就做后期,总是一边奶孩子一边剪片子;而在剧情方面,有基于自己生活经历而创作的部分,有不少很令人郁闷(depressing)的桥段,不过那些也很好笑,希望观众尽情笑出来。
剑走偏锋的题材意味着这片子上映的机会无限接近于零。不过导演已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同意为了过审剪片子,也不介意网友上传资源,所以还未有机会看片的观众可以抱着比较乐观的心态等待。它非常值得一看。

再见 南屏晚钟(2019)

又名: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上映日期:2019-02-11(柏林电影节)片长:107分钟

主演:南吉 Gaowa Siqin/娜仁花 Renhua Na/吴任远 Renyuan Wu/李泽宇 Zeyu Li

导演:相梓 Zi Xiang编剧:相梓 Zi Xiang

再见 南屏晚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