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去MOMA观看了《翻山》。
  
  这个电影,在思想上,彻底失败。
  导演说这个电影表示我们在当下喧闹生活中,一种对心灵的拷问、一种价值的回归、一种对静生活的反思,追捧。
  
  然而电影中的意象:军队、电视、城市、热带雨林肆无忌惮的绿色、躁动不安的青年人、摩托车、汽车、炸弹,公路,时髦的衣着,以及导演为主人公们设定的精神状态和思索,让我们感受不到宁静和对于人的价值追求。
  
  
  相反,电影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一种躁动和不安。正如历史和现在的中国,整个民族永远弥漫着一种寻找方向、寻找生活的冲动。这种现实,被导演强制的使用她后现代的思考来阉割。。如同导演选择的云南小村村民,中国还有4亿一样的农民,他们的权利无法保证,没有医疗,未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考虑。
  
  电影中,导演总让小村的人展现一种后现代的思索,他们表现得他们好像在思考人生、思考虚无、思考前途、思考未来。。。但是实际上是这样嘛??电影中的主演们,流露出的,却是对现代化、工业化、城市、时尚产业、电脑电视、手机这些现代生活符号的向往。这些村民德生活,甚至都在一中现代的语境下,比如一群老年人在公园中,弹琴、跳舞。在传统社会,这些情况很少发生。
  
  云南小村的躁动不安和喧嚣,却被导演强烈篡改、阉割为对于宁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的思考,没有精神的村民被涂抹成充满思想的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被导演扭曲成后现代的对于未来、人生、我们前途的思考。
  
  
  别了,导演,不需要这样。
  
  中国和西方出于不同的语境之中,中国现实大部分人处于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他们向往和追求着现代化的目标:宽大明亮住房,电器,医疗,福利保障。他们还没有到后现代的追求人生的反思中,
  
  如果导演硬要给一部分已经后现代的人拍个社会学记录片的话,人大北大清华的博士、小公务员、教授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范本,他们才会深深体味到自己生活的无望和无用的挣扎。这些精神的折磨是云南的小村村民还没有到达的小站。

这部电影,实际上表现了一种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的地位在哪里。它考量着中国庞大和无助的现实:城市化中,农村被无情抛弃。所以,这部电影与其称为《翻山》,不如称为《在路上》,它说明:中国在路上。

至于这部电影对于观念上的突破,正如作曲家陈晓勇所说,再怎么样艺术突破,也要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在击穿心灵的瞬间镜头上,导演的功力显然不够。






翻山(2010)

又名:Crossing the Mountain

上映日期:2010-02-20片长:98分钟

主演:陈强 / 肖永华 / 肖英 / 钟丽花 / 

导演:杨蕊 / 编剧:杨蕊 Rui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