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介

忘了是在哪期的《电影评论》上看过《鬼子来了》的剧本,这张盘也收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拿出来看。记得和人说过,看长片子是一种享受,但是也需要特定的心情。昨天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昏昏沉沉的听着相声,不用动脑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今天,大太阳晒着,可以看看这部让人会很郁闷的片子了。

中国人其实一直底气不足,其实也不只国人,亚洲人好像总体都受儒家思想影响,死要面子。所以对于自揭老底的事情总是激情不足,但是《鬼子来了》在这种心态上狠狠地砍了一刀,这一刀砍得鲜血淋漓痛彻骨髓。

故事很简单,村民马大三正和鱼儿偷情之际,游击队把两个麻袋送上门来,嘱咐要严加看管,年三十来取。来人走后,马大三发现两个麻袋里装着两个俘虏,一个日本兵(花屋小三郎)、一个翻译官(董汉臣)。一方面,马大三及村民要养活他们不能弄死(游击队威胁说如果死了要找他们麻烦);另一方面两个俘虏也千方百计得想要逃跑。就这么折腾着过了半年,杀了两次也没杀成,最后马及村民打算把他们送回去换粮食。由于花屋与董同村民们签订了以命换两车粮食的契约,小队长酒塚猪吉本着要显示“日本人比支那人讲信用”的原则,给了村民六车粮食,并邀村民及当地驻防的海军共同联欢。联欢会上,日军兽性大发,屠杀了村民兵焚烧了村庄,花屋也拿起了战刀,但当时酒塚却早就得知日军投降的消息。马大三因为送鱼儿回娘家而逃过一劫。日军投降后,马伺机报复闯入战俘营杀死了数名鬼子,最后被国军判处死刑,戏剧性的是居然由花屋执行斩首。最后,在一片鲜红中,马的头颅旋转了几圈落在地上,闭眼前,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意。



二 农民

姜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和导演,虽然新片《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并不理想,但好片子不仅靠票房,还要靠历史来检验。有多少经典的影片开始观众也是寥寥,一旦舆论风头一转,便众口一词的齐声夸赞了。本片里,姜文饰演的农民马大三把国人的性格浓缩于一身,是真正的演技派。马大三是中国几亿农民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性格都不会因改朝换代有太多的改变。他们有正面的一面,安守本分、容易知足、诚实善良;但他们也有几千年的积习: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狡黠、麻木,而这两面在这部片子里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片子里面讲了一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来不愿意在电视电影里面说的现实:老百姓不管谁坐天下,只要保证老百姓有口饭吃、有块地种、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无论你是大清国、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日本人,谁来坐江山,只要能够保证前面的几点,老百姓的意见倒不是特别的大,这也许同上千年来过于频繁的改朝换代有关。于是乎在《鬼子来了》里,游击队被弄得倒像是恐怖分子,随便把个人扔到老百姓家里,拿枪顶着人的脑袋说要好好看管;日本人倒像是地方驻军,虽然有些霸道但是还挺好玩,出门敲锣打鼓、见着孩子发糖、骑马马头还带个草帽;而国军仗着美国人撑腰,有吉普开道、美式武装傍身,怎么看都像是个外来户。那些冒着土气的村村镇镇,倒看不出是谁的天下了。

其实,片子中还有一批农民,那就是这帮小鬼子。花屋小三郎在自我招供的时候曾经说过自己实际上就是一农民,还和小队长有同乡之谊,因此上那个酒塚猪吉也是草农一个。可惜日本农民不安分,侵略进来不说,还天天把武士道挂在嘴边上,认为自己也是个武士,只有临死才露出农民本性。一直以来,主流媒体总是说,发动侵华战争的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安慰别人呢还是安慰自己呢。在强大的国家机器撑腰时,往往是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才会发挥出人性之中最丑恶的一面来谋求私利。这些日农的家人不也在来信里写,多杀支那猪,为天皇效忠嘛。如果说是受了军国主义教育的蒙蔽,但行恶的也是这些所谓的受蒙蔽的人。

三、黑色幽默

这部片子在开始的一个多小时内,非常像是一个贺岁片,首先是方言,喜剧最爱使用的手段就是方言,并且把之做适当的夸大。譬如说《东北一家人》、《杨光的快乐生活》、《武林外传》还有《炊事班的故事》,很多地方台也有使用当地方言的情景喜剧,有单一方言,还有多种方言。《鬼子来了》也使用唐山话作为片中的官方语言,眼看着姜文左一个“知不道”,右一个“知不道”,满脸还是懵懵懂懂的表情已经很让人发笑了,三舅姥爷还有那个四表姐夫还要经常使用半文不文的语言更让人忍俊不禁。

为什么会使用这种手法?应该会有两个目的,第一,打造人物的性格,将农民土得掉渣的生活展露无遗,告诉你这就是现实;第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兴”手法,让后面的悲剧发生的更为突然,让人心中的那个伤口被割得更深。

另外,语言的误会也在片中被反复使用。花屋开始想快快求死,便让翻译把他骂人的话一路直译过去,没想到被怕死的翻译说成了交待的话。过年时,翻译又教花屋一些过年的吉祥话,却告诉他这是骂人的话。结果花屋满带仇恨表情的说出了“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更增添了很多喜剧效果。

生活鲜活之所在,就在于即使在鬼子临门的时候还有生气,有床地之间的愉悦,有生命的延续,有评书,有拉面,有那么一点点自我无法察觉的幽默感,才会让生活不至于太过单调乏味。

即使是日本人也有有趣的地方,那个只会演奏一支曲子的海军小队长和一部叫做《巧奔妙逃》的垃圾片中的鬼子队长非常相似。酒塚的马戴着一只草帽,帽子掏了两个洞,两只马耳朵露了出来,后面这匹马非常惨痛的被马大三的驴子给糟蹋了。在片子最后的宴会上,还有个胖子日本兵跳起了肚子舞,也就是在肚子上面画一张脸,然后通过肚子肥肉的上下扭动造成脸也在动。据说在日本还有这样的节日用来进行比拼。

不知道姜文为何会使用吴大维来饰演国军接收大员,可能是因为吴的口音半中不洋,加上在戏中装腔作势,加之在公审大会上一会是傻子一会是肥猪捣乱,更显得肃杀之中的一些戏谑与不和谐。

整个片子从马大三带人到日军营房中送人取粮食开始变得紧张了起来。小队长酒塚猪吉是看过的抗日戏中最彪悍的一个日本人。光头、鹰隼般的眼睛、发达的肌肉、锃亮的马靴、在营楼上居高临下的俯瞰,都把心中一直以来堆积的轻松情绪一扫而空。村民的性命才第一次变得岌岌可危。



四、刀、刀、刀

无论是作为冷兵器代表的刀,还是作为热兵器代表的枪,都赋予了持有者勇气和信心。即使是懦弱者握着一把长刀,也会平添不少的威胁。三个小时的一部战争片,只在最后杀翻译官董汉臣的时候才用了一枪。而刀则在整部《鬼子来了》中被使用了很多次,现在凭记忆一一叙述:

1.“我”的刀。“我”送来俘虏,逼着马大三接下来,就在马大三准备跑出去报信时,一把刀狠狠的捅破窗户纸,然后慢慢的切下去,马大三立刻就傻眼了。刀握在“我”的手里,即是要命的利器。不过那把刀,看起来像是三八大盖上的刺刀。

2.鬼子的刺刀。两个小鬼子跑到村里来抢鸡吃,当新鬼子问到老鬼子如果不给怎么办?老鬼子端起刺刀做恶狠狠状:“你就这样盯着他们,像盯着魔鬼一样。”当遇到回村的二脖子时,老鬼子用刺刀画地为牢,让二脖子站在里面替他们背装备。

3.杀鸡的刀。马大三拎起刀来替鬼子杀鸡,为了不让鬼子发现地窖里的两个人,甚至准备杀驴。

4.救命的刀。马大三没有把两个人活埋,而且关在了长城上,当拍到马用一把剪刀剪开麻袋,露出花屋和董汉臣干裂的嘴唇时(还给了一个超大的特写),空气中都是笑意。

5.刘一刀的刀。刘老爷子的出现,应该说是本片非常出彩的一段。先是四表姐夫的自吹自擂,“我是百步穿杨,离得越远,我打得越准”,“收你黄豆是为了让你相信我不会告诉日本人”。然后便引出了“刀活”很好的刘爷。据说刘爷杀过顾命八大臣,杀过戊戌六君子,杀人不用第二刀,被杀之人人头落地之时,必转九圈,嘴角含笑,是为“含笑九圈”。刘爷出山,背朝前坐在马大三推的独轮车上,双眼微阖手拿烟杆,一副中国传统世外高人的神态。,在刘老爷子一番热闹的热身之后,还颇有风范的把日本人排到了挨刀的首位,一刀后,花屋倒地,刘老面不改色气不长出。结果,花屋从地上窜起来,跳着脚就跑了。刘老爷子的一世英名啊……不过面对杀鬼子和丢名声的选择上,刘老爷子英明的选择了后者。

在很多手淫强身意淫强国的网站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世外高人,寻常夸夸其谈,但却不见真材实料。惩恶扬善看不到,新闻中和现实中倒总是听到黑势力肆虐的消息。中医、堪舆和武术总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神乎其技的做法就颇让人不屑了。姜文这一刀砍的够深!

6.倭刀。实际上日本刀是缘起于唐刀,但是日本的刀剑师把这项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一个铁条上千次的折叠,数万次的锤打,还要面对那次淬火时的失败可能,长须弥虎彻、菊文一字则宗、妖刀村正恐怕很多人在游戏里都闻其大名。但武士们对于刀的态度,有时更像是村正身上的那个传说——只有斩杀了千人以上刀才能够称为妖刀。所以,刀出必见血,新铸刀的洗礼也是人的鲜血。在《鬼子来了》中,倭刀并没有用在切腹上,而是在斩杀手无寸铁的百姓,所谓的武士道,也在对妇孺的挥斩中荡然无存。兽性并不是军国主义的外壳,而是深埋在每个人心中的内核,一有机会便暴露无遗。看遍中西古今,此类暴行层出不穷,所需的不仅是文明,更是制度对每个人的约束。


鬼子来了(2000)

又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上映日期:2000-05-12(戛纳电影节) / 2002-04-27(日本)片长:139分钟

主演: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宏波 / 丛志军 / 李丛喜 / 泽田谦也 / 李海滨 / 蔡卫东 / 陈述 / 陈莲梅 / 史建全 / 陈强 / 宫路佳具 / 吴大维 / 梶冈润一 / 石山雄大 / 述平 / 姜武 / 

导演:姜文 / 编剧:姜文 Wen Jiang/史建全 Jianquan Shi/述平 Ping Shu/尤凤伟 Fengwei You

鬼子来了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