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9-28

职烨 • 鬼子来了:好的故事

那最后一笔的色调最好。
涸血的双眼缓慢闭上、又睁开,再闭上,整个世界浸润在一片红里,那些说话卷着舌头的军官,那个拔着尖刀又擦干净的鬼子,那些站在墙头灰沉沉铺成背景的人头。大朵的红色静静地扩散到每个角落,好像初雪安静落下。
字幕升上来,背景的红转为黑。两个多小时我一直伸长脖子抽筋一般坐在桌前,这时候终于后仰下来,几乎是瘫倒般绵软。黑色幕布上的字一点点缓慢上升。
如果一部片子看后,我很久说不出话,那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故事。
  
我只能平铺直叙地来说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末期,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镇。故事的主线显然是马大三这个人物。他有一次和在家中和自己的女人偷欢时,被一个叫做“我”的人强行叫开房门。“我”交给马大三一个麻袋,让他好好看管8天,之后神秘失踪。
马大三打开麻袋发现里面竟然装着两个大活人。一个叫做花屋小三郎的日本兵和一个会日语的中国翻译。
马大三找村里的老太爷商量,村里人对于这两个人的去向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论、开会。与此同时,马大三在屋里将这两个人养起来。
六个月后,花屋小三郎提出和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回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马大三于是护送着这两人来到宪兵队。队长酒冢答应了交换条件,让马大三通知村民集合收粮食,并率队伍跟随马大三回村。
正当村民们兴高采烈喝酒狂欢时,日本军官突然变脸,杀死了在场所有的村民。而马大三因为前去接女人而幸免于难。
之后,日本投降。所有的日本兵都被国民党关押在战俘营里。马大三伪装成烟贩,杀入战俘营,用斧子疯砍鬼子。他很快被国民党兵按倒在地。
再然后,马大三被拖到广场中间被国民党军官宣判为死刑。那个马大三曾经怎么也不忍心下手杀掉的和他朝夕相处六个月的花屋小三郎举起军刀砍下了他的头颅。
故事结束。
  
我发现我无法说好这个故事,好的故事是需要一些掷地有声的细节的。这部影片的细节,我认为无懈可击。
看了一下制作班底。尤凤伟的本子、顾长卫的摄影,崔健、李海鹰的音乐,而这整个故事,则由姜文来说。
我坐下来写这个片子的本意是因为我实在难受得厉害,通常看完这些闷的片子,我都会长久长久地说不出话来,我无法说出它的好,好的东西是整块整块轰然地砸下来的,我只能说,好,太好了,你们去看吧。非常苍白。
那么我只说些细节吧。看懵的结果就是只能说些零碎的细节。
  
那个老太爷
我看电影从来不记名字。那个老太爷的脸极熟,我在很多影片中看过他的脸。我对于这种面目沧桑、头发花白的老人从来没有免疫力,只要他们受一点点委屈,眼泪就会立刻下来。
老太爷在村子里是个有地位的人。他说话的时候字正腔圆,他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第一次村里人把他掬在中间审问鬼子的时候,他执一支细杆毛笔,镜头里飞快写下的字好看得让人羡慕。这是个念过些旧书的人,这从他后来出口成章,一副迂腐的外交辞令就可窥见一般。
老太爷有两个出场最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马大三第一次说出“鬼子来了”的事情。那是老太爷的第一次亮相。也是故事由马大三这根主线第一次出发,牵引出的村民们的首次群体亮相。镜头直接由老太爷的脸部特写切入。白发稀疏、衣衫油腻肮脏,手指干枯细瘦,眼部周围的褶皱层层叠叠。老太爷的眼睛直勾勾盯着马大三,时而显出孩童般的天真——这是一个顽童般调皮的人物,他的身上或许有些迂腐、愚蠢的成分,但绝对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老太爷的出现使得整个村子的气味扑面而来。善良又带些愚昧,这种愚昧又无法责怪的,有时候固执而让人着急,然而即使所有的事情都败在他的手里,只要一露出那样的笑容,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他就是这个村子的形象,村民们老了就变成这个样子,而那些年轻人和孩子的影子都可以从这个老人身上看出全部。我认为这个时候的镜头极其聪明,由老太爷牵头,整个画面立刻丰满起来。
第二次是马大三去和鬼子谈判。鬼子答应了条件,还附加了4车粮食。鬼子让马大三打电话给老太爷,让他带上全村的人在村子集合,沾亲带故的都要叫上。我其实从这个时候已经看出了后面要发生的事情。叫拢所有的人,无非让人死得更彻底,那些虚伪的笑容背后血淋淋的味道扑面而来。而这些,镜头里的马大三和老太爷却是一点都不知道的。老太爷还是那样一脸自居的样子,说话抑扬顿挫,声音拉得极长,我看的时候,脖子如同抽住一般紧张成直线,老人终于得意洋洋地挂掉了电话,他完全不知道等待全村人的是怎样的命运,他得意着自己的“英名决断”,而之后,整个故事的高潮开始了。
  
花屋小三郎
首先我要说,这个日本演员挑得极好。浓眉大眼,被马大三用花棉绑起来的时候,头顶上还裹着一圈花边似的花棉被,样子可爱而有趣。你看他的时候不会感觉那种切齿的痛恨,甚至在他出场的时候还有些忍俊不禁。他咬牙切齿对着马大三吼出“我是你儿子”时候,简直如同一出喜剧。所以从始至终,我都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看他一步步演绎这个故事,我期待着这个长相不那么凶恶的日本兵能够在最后关头出其不意给我们来个俗套的大欢喜结局。然而,最后一秒钟,当红色在屏幕上蔓延开来,那颗期待的心终于被硬生生按到了谷底,我无法相信这样一张脸庞下面有着那样一颗铁血的心,这个故事果然说得精彩。
这个人物在这个故事开场到结束的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都扮演着一个让人发笑的角色。马大三和他因为语言不同而造成的误解,他愣头愣脑想要寻死的样子,包括后来跟村里人谈判要用粮食换自己的自由的时候,都让人忍不住要拍桌子大笑起来。他如同一个小丑,让故事里和故事外的人都看得非常开心。
然而,故事的转折也恰好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类似小丑的人物身上。他本来和马大三一样,是一个在家乡种地的农民。故事的一开场,他近似小丑似的刚硬倔强的表情,除了反映日本军阀的政策之外,更多透出的是那种农民特有的纯朴。既然他的本质不会,看起来又那样质朴,所以从他的亮相开始,我就一直从心里期望着会出现一个如同《紫日》那样俗套却让人看起来舒服的结局——这个日本人因为感动,而和马大三最终成为了朋友,他在日本人举起屠刀之后,奋力反抗,最后死在自己人的手里。这个本可以出现的转折在故事中出现了好几处。当花屋放弃自杀,决定活下去的时候;他夸鱼儿(马大三的女人)照顾自己很周到的时候;他回到部队被自己曾经的同乡、现在的上司暴打的时候;晚宴现场他看见救了自己的老太爷被一刀捅死的时候;甚至到了最后,当他举起军刀,在马大三的脖子后面反复磨蹭的时候,我都从心里面期待着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个瞬间。但,就是这样一个长相颇正气、本质也并不坏的农民,却因为短短几年的战争熏陶,而失去了最后的一点点良心。
影片的那最后一个细节,深刻而彻底。花屋仔细替马大三弹去脖子上的那只小虫。节奏在那一瞬间整个凝固了,空气都冻结起来,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轰”的一下,刀起头落。落地的马大三的眼缓缓睁开,又缓缓闭上,红色的背景里,花屋收起军刀,直起腰板,向长官鞠躬90度,干脆利落。
  
陈述
我不知道陈述演的那个角色叫什么名字,似乎是叫七叔。他死得最惨烈。我以为这是整个故事中最出彩的一个音符。陈述的表演无可挑剔,那是他的最后一部戏,几乎疯魔。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去陈述家里采访。彼时他已经老年痴呆,连人都认不出。进门,那幅巨大的造型照片就挂在正中,照片里那个白发随风的老头眼神迷离却透出坚定,直勾勾地要把人看穿。
陈述太太李波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当年姜文正在选角,因为陈述年级大而犹豫不决。已经快80岁的陈述,什么也没说,当即拿了个大鼎。姜文立刻拍板。
那个看似痴痴呆呆的老头,却有着一双动若观火的眼睛。他在全村人狂欢的时候,艰难爬上屋顶,举起了枪。
他没有看错,大家后来都死了。只不过他已经走在了前头,他死得很坦然。
  
马大三
留到最后才说他是因为整部戏他都在出彩,若方方面面说下来简直就可以造成论文。他仿佛灵魂附体般胶着于姜文身上,这个人物饱满异常。
只说一个细节。马大三最后被拖到广场,嘴里塞着布。当军官以滑稽的腔调宣布他的莫须有罪名后,口中的布条被拔了出来。此时的马大三喘着粗气,大声驴叫起来,响声透彻整张天空。
其实应该说什么他自己也不明白。整个故事他都是主角。他被迫收下鬼子,他不忍心杀掉鬼子,他主张让鬼子回去,他送回鬼子,他和鬼子谈判,他眼睁睁看见全村的人被烧光,他最后看着自己那时拼命守护的鬼子举起了刀。这是一个极善良却极无知的人物,他被莫名其妙卷进一场漩涡中,他原本的乐趣就在于和村里的寡妇偷偷情,和邻居瞎侃侃,之后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被拖进了漩涡,那个他所熟悉的世界的节奏全乱了。他举起斧子一心只想为乡亲们报仇,末了却又被当初自己救下的人砍死。乱了节奏的世界里只有杀与被杀,挥刀砍死身边的人,比动物世界的原则还要动物。也许如同牲口般吼叫是他表达自己这一系列所有波折情绪的唯一办法,他已经分不清这世上的都是人还是驴,应该说人话还是说驴话。
他最后还是闭上了眼。整个世界一下子静下来,耀眼的红把一切都洗干净,那些都远去了,他要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简简单单做回他的小人物。
  
我一直认为,做电影是很过瘾的事情。而做完之后能让人长时间地记住,那么就算是完成了一件艺术品。
能将故事说得这样好,这是不简单的。

鬼子来了(2000)

又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上映日期:2000-05-12(戛纳电影节) / 2002-04-27(日本)片长:139分钟

主演: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宏波 / 丛志军 / 李丛喜 / 泽田谦也 / 李海滨 / 蔡卫东 / 陈述 / 陈莲梅 / 史建全 / 陈强 / 宫路佳具 / 吴大维 / 梶冈润一 / 石山雄大 / 述平 / 姜武 / 

导演:姜文 / 编剧:姜文 Wen Jiang/史建全 Jianquan Shi/述平 Ping Shu/尤凤伟 Fengwei You

鬼子来了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