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法国经历了政治大变动,这个国家悄悄地产生了一些新的东西。此时有了戈达尔,有了《筋疲力尽》。这部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掀起了法国电影新浪潮。正如导演特吕弗说的,“电影分为戈达尔之前与戈达尔之后”,他撕毁了一切教条。
看这部电影前,最吸引我的是荒诞。或许我已经走到了人生最迷惘,不得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刻。理想主义与生存环境的碰撞与矛盾,让我无所适从,这时荒诞主义文学为我提供了避难港与情绪的共鸣。
影片中法国男主角杀了一个警察,开着偷来的车爱上一个美国女孩。他恳请她和他一起去罗马,而她始终无法确定是否爱他而犹豫。最后告发了他,他放弃了逃跑机会被开枪打死。
无论是对白还是场景情节,都十分“戈达尔”,荒诞不经又有迹可循。他的电影并非只是为“讲故事”,而可以是一切:形式主义的表达,美学,情感……这部电影还开创了经典的“跳接”手法,即手持摄影,胶片剪辑,等等一切被传统摄影认为是错误、不专业的手法。跳接的手法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和不真实感。即使如今还是有很多人批判他,但我依然认为这种剪辑与他的电影相得益彰。
戈达尔借影中人物之口说出很多与内容无关却让人深思回味的台词。谁说一定要每句话都有用呢?如此也加剧了影片的荒诞感。
But Jean-Luc Godard provides more than adsurdism.
男女主角在房间里的时候,女主角给他念了William Faulkner在他的长篇小说 If I Forget Thee, Jerusalem (国内译为《野棕榈》或是《或我忘记你,耶路撒冷》)中的结尾:Between grief and nothing, I will take grief. 她问男主角在悲伤的存在与虚无中会选择哪一个,男主角没有回答,说你给我看看你的脚趾。
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因此存在即合理,人在存在上寻找意义。虚无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无意义,即无意义的本质先于存在。在结尾,男主角选择了与福克纳小说里主角不同的另一条路:虚无。
他的浪漫情怀在于他偷了车换钱,要带上心爱的姑娘去罗马。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灵活的不得了,他说“没办法,我爱上了她。”知道她告发了他以后,他放弃逃跑的机会,宁愿选择将牢底坐穿,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已经失去了意义。这可以说是一名存在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的悲剧。
女主角毋庸置疑也是爱男主角的,只是她在长久的摇摆不定中,即使被他深深吸引,最终依然向现实妥协。他中枪以后看着她,对她做了以前做的三个鬼脸,说“你让我想吐”。最后这句台词有几个版本,比如“你就是个寄生虫”,但我最喜欢前面这句。正如我在许多厌烦无聊暴躁以及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来之时都会用“想吐”来描述当时的状态。
也许戈达尔没有想表达多深层的寓意,观者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毕竟看电影是自己的事,不是导演的事。比方说许多影评人评价影片中的女权主义,我就懒得思考这个角度,我讨厌它。
下面随便贴一点喜欢的台词和截图,我是爱上戈达尔了。




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1960)

又名:断了气(港/台) / 欲海惊魂(港) / 筋疲力尽 / 精疲力竭 / 穷途末路 / Breathless

上映日期:1960-03-16(法国)片长:90分钟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Paul Belmondo/珍·茜宝 Jean Seberg/Daniel Boulanger/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Jean-Pierre Melville/Henri-Jacques Huet/Liliane Dreyfus/Claude Mansard

导演:Jean-Luc Godard编剧:Jean-Luc Godard/François Truffaut

精疲力尽相关影评

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