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安是华语电影界极富盛名的导演。他富于传奇的电影之路,便是从1991年上映的《推手》开始的。本片是一部探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佳作,由李安自编自导,获得金马奖数项提名,李安本人得获最佳原创剧本,男主角朗雄则得封影帝。关于电影的叙事形式、故事逻辑的探讨分析已然铺天盖地,本文便聚焦在“推手”这一意象在电影中的象征作用。
把时间拨回到九十年代初,大陆尚处在经济复苏的前期,台湾则处在经济奇迹的结尾,那时候,移民至美国是两岸共同的热潮。《推手》的故事便是建立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从北京移民到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朱晓生与美国人玛莎结婚生子安家后,将他的老父亲接到美国,欲尽孝意,却不料父亲朱老跟玛莎完全相处不来,闹出各种矛盾。电影以朱老离开儿子,到纽约的公寓中独居告终。
在这个较为简单的故事之中,很具特色的一点是李安给朱老的设定,即太极推手大师。推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招式,传言可以四两拨千斤。电影也确实给老朱的推手加上了几分武侠小说的玄幻色彩,一下便能将两百斤的大胖子推出十几米,他甚至运用借力打力,让十几个纽约警察合力都不能移动他的分毫,登上电视新闻,名震唐人街。可以说,“推手”这个元素是整部电影灵魂之所在,电影以之为名,它也势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以我之见,“推手”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推手是老朱最为擅长的技能,是老朱身份的象征。从前在中国,他最大的社会身份便是一名太极拳大师,这让他一直受人尊重,但在美国他曾经赖以生存的技能却只能在周末的华人社区学校作为兴趣班老师发挥些作用。平日里在家打拳练功,都会让儿媳妇玛莎心生不满。这项技能的封印正象征着老朱在美国的受挫,包括他在儿子儿媳生活中的尴尬境地、对西方科技如微波炉的不熟悉以及其他传统技能如把脉、书法的失用等等,电影最后,老朱离家出走,在唐人街洗碗,却因年老力弱速度慢而要失去工作时,他再度操起太极的技能,将许多壮汉和警察戏弄地团团转,赢得了全美的关注,重拾许多人的尊重。可以说,太极推手是他从困局中走出的工具。
其次,推手的以柔克刚正是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电影中推手就是东方文化的象征。老朱身上有许多的东方元素,太极、书画、中医等等,他看似固执,实际上却十分隐忍和含蓄,玛莎因为微波炉的事情吼他时,也只是沉默以对。他跟玛莎处不好,但也不愿意给儿子多添麻烦,不会刻意跟儿子商量说自己要什么,因为他知道儿子是孝顺的。可以说,以柔克刚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很好。电影的结局,其实也象征着他与西方文化的和解,他放弃了一些东方人的含蓄与隐忍,怒斥饭店老板,坚定地站在原地,任凭小混混或警察的合力推搡都不动,运用的仍是以柔克刚之法。他最后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希望儿子朱晓生出钱给自己在纽约租房独自生活,到唐人街教太极,许多美国人前来学习,这都是东西方文化和解的体现。
最后,推手也是老朱和何太爱情故事线的一个重要存在。何太来自台湾,原籍北京,有过两段婚姻,心直口快,是个带有一些西方文化色彩的老人。在电影中,老朱两次全力使用推手,一次是他初遇何太之时,那时候何太的厨艺课凑巧没了场地,跑来借用老朱教太极的教室包小笼包。何太独有的气质吸引了老朱,他于是在示范动作的时候把身边的胖学生一掌推到做包子的桌子上,打翻了锅碗瓢盆,从而与何太拉近了距离搭上话。而另一次全力使用推手,则是结尾处,这让他得以在纽约的公寓独居,因而有了再次遇见何太的机会,两人还打算去对方的公寓里坐一坐。如此看来,推手当真是老朱与何太爱情里的“推手”了。
李安早期的华语电影,乐于探讨亲情与东西方文化冲突,爱借意象来施以暗喻,推手与《喜宴》中的婚宴、《饮食男女》中的饭菜一样,都具有极佳的象征意义,是李安导演构建其电影叙事的重要部分,值得人们的进一步探讨。本人目光之所及甚为粗浅,分析尚有不到位的地方,如能唤起您一点点的共鸣,便是值得了。

推手(1991)

又名:Pushing Hands

上映日期:1991-12-07(金马影展)片长:105分钟

主演: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 / 戴布·斯内德 / 李涵 / 

导演:李安 / 编剧:李安 Ang Lee/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

推手相关影评

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