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鸿沟VS 个体与家庭

晓生质问美国妻子,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构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晓生同志,你的出场表现,从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后的妥协退让于现实就说明了你太天真,以为自己有弥合这巨大文化鸿沟的神力,待发觉现实残酷时却闭上眼睛让现实来安排你的选择。我们不应苛责这些海外奋斗的华裔才俊们,他们在拼杀中已肩负太多的责任重担,面临被现实恶作剧地摆弄要求做出那“经典”的几难选择——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个?——他们闭眼抓阄式的选择可以理解。

我于此并无恶意针对这一群体来进行菲薄,我只是想说,是现实恶作剧的摆弄还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从来不认为两个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无事于一个家庭,若现实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结婚时代》里有一句经典的老妈对女儿说的台词:“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嫁给他,就嫁给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重新诠释。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么?是两个人的事。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不仅仅是。两棵树上的叶子相遇了,就可以潇洒地弃树而去,毫无瓜葛地重立门户生根发芽为新的一棵树么?估计难,难到会忘了根在何处。所以与其去面对那几难的选择,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选择。文化鸿沟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弥合,只是若其背后深藏了家庭与个体的矛盾时,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简单了。

二 孝道的永恒思索

场景一,晓生在狱中抱着父亲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奋斗那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有个家庭,然后接您来享几年清福,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场景二,陈太太跌坐在石阶上痛哭:人老了没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纪了还受年轻人摆弄,我们就那么为老不尊?

场景三,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推手》给我们摆出的不仅是文化鸿沟的分歧,更严峻的是对何谓孝道的反思。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此作出了探讨,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对父母尽孝道,难不成就是供其养老即可?何谓让他们享清福呢?我时常听到和看到很多人身体力行地去让父母将以前没有享受过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档餐厅吃饭、到各地旅游、穿名牌、坐好车……我并不是刻意诟病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行为,我只是想发出一个疑问,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儿女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才是尽孝道?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好,父母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地实现之。这毕竟是不错的一种思路,父母需要什么确实应该始终萦怀于我们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发一问,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让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特别是妈妈,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出过远门。而如今,我发现即使提供了每月给父母的零花钱,物质生活也优越起来,但是也无法弥补静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几次,我说了要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而事后忘了,妈妈等到很晚才睡下,还小心翼翼发个短信来问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让我懊悔得痛彻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为他们真正需要的?而非给他们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认为他们会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发问,我们也才更要自问,同样为养,不敬之爱之,那么尽孝养老与养狗养猫何异?!

片中晓生的困惑为何无法两全,陈太太的伤恸为何不能为老自尊,老朱的凄言为何无法共享福,我想,谜底皆可以从这什么才是尽孝道中寻得吧!

谈了许多,缘于才完成毕业论文之故,行文起来颇有学究的论述味,过于刻板了。实际上,促使动笔写这篇评论的,始终缘于萦怀多日的老朱倔强身形中游走的那一缕缕二胡凄怆之音——当老朱留字于镜面上,当老朱打工完走上那摇摇晃晃的楼梯倦极躺下,几缕二胡的凄音引得我抽泣不已,虽然老公一把将我揽到怀里轻轻安抚,但是心里的伤痛扯得思绪不得不抒发出来,遂有了这篇怪模怪样的小文。


推手(1991)

又名:Pushing Hands

上映日期:1991-12-07(金马影展)片长:105分钟

主演: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 / 戴布·斯内德 / 李涵 / 

导演:李安 / 编剧:李安 Ang Lee/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

推手相关影评

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