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信,就想到了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也是以信为主要借助物,但是显然跟情和爱没有太大关系。也许,小说中透露的苍老,孤独和绝望正是跟当下国产情景喜剧相符,让人以为有希望,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等待的只是无限的失望。正如歌中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沉默,什么时候学会了倾诉。如今,也许沉默才真的就是金吧。
忽然想到情景喜剧也许是因为最近的生活过于无聊了,发现能带给自己一丝欢笑的竟然还是几十年前的影视作品,心中的郁闷又加剧了一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真正能够拍摄喜剧的导演和演员都是极其悲观和抑郁的。曾经的那个笑话大家都知道,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医生建议她去城中的马戏团看最著名的小丑表演,结果病人说,我就是那个小丑。记得周星驰曾经接受采访说,为什么不再继续拍喜剧电影了,而是转而拍摄西游记这种魔幻,甚至恐怖的电影。他说,拍喜剧太累了,尤其是心理上,无论如何都要表演出一种快乐天真的样子,实在太难。由此想到我们的本山大爷,宋丹丹老师,当他们决定不再上春晚时,那种心理上的减压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话回到情景喜剧上,真正给我情景喜剧印象的便是我爱我家,这个小家庭中发生的种种,总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着什么。无论是傅明老人的官腔,还是志新的游手好闲,还是和平的小心思等等,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小人物的点点,忽然间才发现,其实我们与他们是如此的相像,原来我们也是小人物。当然,类似于编辑部的故事,也是借助一个小小编辑部的视野窥探整个是社会的陋习,在嬉笑怒骂中警醒着世人。
列举了一下近些年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从开始的家庭主题,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到社团组织,编辑部的故事炊事班的故事再到闲人马大姐,巴哥外传,随后回归的带着孩子结婚,家有儿女,最后灵光一现的武林外传。我们发现,中国情景喜剧只要围绕着家庭为背景,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质量,一旦放回到社会关系,就不尽如人意。除了在剧本创作上有其特性外,我们始终要记得的就是中国传统观念里的家庭属性是极其重要的,老有言,成家立业,一个人要是想实现成就家庭是首先需要的。家庭中人物的矛盾以及邻里同事间的矛盾不仅可以丰富剧情,更给人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代入感。
直到最近的武林外传,虽然不是以家庭关系为背景,但是小小同福客栈里的人情冷乱早已超越了普通友谊。
在中国,情景喜剧不同于希望简单的搞笑剧,创作者们需要与时俱进的夹杂入社会话题,并且必须富含教育性。所以我们在看情景喜剧时,总有一种上思想教育课的感觉,虽然这与体制不无关系,但是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巧妙的运用到这一点,有谁能说体制是限制人们创作的?有时候的真的只是自身能力不足的借口罢了。
面对现在枯竭的情景喜剧市场,不时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拍出的自制剧成为大家的止渴药。从屌丝男士到极品女士,再到万万没想到等优秀作品,我们把自己对于欢乐的渴望都寄托到了网站上。谁料广电局的一纸命令,我们的救命药似乎又减少的不少。
中国的情景喜剧到底去了哪里?曾经一家围坐吃完饭看短剧的情景是否真的只能变为独自戴着耳机看iPad了呢?这种担心不亚于思考如果南极冰融化了,我们还能不能活的问题一样。
曾经遇到某位情景剧的导演,他说,不是不想拍,不是没有好剧本,唯一缺的是市场,电视台不愿意花钱买,广告商不感兴趣,优秀的演员更是看不上情景剧这种类似于小品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并不缺少快乐。
想想也是,那时,我们寻找快乐方法如此单一,除了电视,也许就是报刊亭买的笑话大王了,那时的人们是单纯的,虽然现在去看的话,是傻傻的。那时人们寻找快乐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笑一笑。现代人们的笑还需要夹杂着讥讽或者谄媚。
想来想去,也许,之所以没有了好的情景喜剧,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去笑

我爱我家(1993)

主演:文兴宇 / 宋丹丹 / 杨立新 / 梁天 / 关凌 / 赵明明 / 沈羽倩 / 

导演:英达 / 编剧:梁左 Zuo Liang/英壮 Zhuang Ying/梁欢 Huan Liang/臧里 Li Zang

我爱我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