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不是影评,只是找个地方写点相关的东西纪念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本来这次没有打算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因为之前看片单时没发现特别想看的片子,当然有很多我感兴趣的片子,只是这种片子可以有十几部,但没有一部特别到让我专门跑到北京进影院。没想到在4月第一周突然看到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转发北影节有《随心所欲的五月》这部片子(同样感谢Daniel Bruhl的主页君)。想来是片子太多,我也没那么仔细地过片单,漏看了这部片。因为这是部法语片,即使有了片源Janie同学在字幕上也没有办法,所以我立刻就决定了要去北京。

这部影片关注的是比较少在二战电影作为主题刻画的非犹太普通法国民众。虽然法西斯并不重点攻击普通法国民众,但他们为了躲即将到来的战乱也举家迁移,有点像咱们抗日时逃到西南。而影片的切入点就更有意思了,居然是一对德国父子。八月演一个反对纳粹统治的人(应该是非犹太人),偷偷办“反动”电台,印发共产主义传单。影片一开头,八月为了躲避盖世太保的缉拿带着儿子逃到了法国,冒充比利时人,并一直说法语。其实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切入点,因为没有德国父子,照样可以展现法国普通民众的这段迁移故事。也许导演也想展现德国民众某个不为人知的一面?

八月带着儿子到法国不久就因为伪造身份被抓了。德军要打过来了,村子里的人带着八月的儿子一起迁移。后来德军轰炸过来时监狱把犯人放走了,八月在逃难中结识了一位英国军人(由Matthew Rhys扮演,看之前不知道有他,有点小惊喜。但看了半天才确定是他,而且那时连演员名字都忘了,只记得他曾演过的一个角色的名字…)。他和大部队脱离了,而大部队正准备敦刻尔克大撤退。他希望和他们会和,或者找到港口想办法往外走。他们和村子里的另一个人结伴上路,想办法找到各自要找的人。所以影片可以说是两条线发展,但英国兵带出了军人这第三方/第三条线:有和他们交火的德国兵,有德军宣传小队,还有法军,还有这个英国军人自己家庭。这三条线/三方每个都遇到了一些事,可是每个感觉都不是完整的故事线。当然可能导演也不追求故事线,只是想借人物的眼带大家看战乱中的遭遇。所以觉得挺平淡的,看的过程中情绪没有太大起伏。当然战争题材肯定会包括无数触动人心的情节,但因为没有人物和故事推动,冲击力不够大,毕竟群像不是指镜头在每个人身上扫一遍。而影片没有一味批判德国,也呈现了德国士兵的恐惧脆弱无助。影片的结尾是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有人掉头,有人继续向前,有人选择与众不同的路,有人选择死,停在选择的结尾似乎算不上是结尾,但也符合前面提到的这部影片的风格。

这部影片在北京电影节没记错的话共放映4次,排片表上写着其中两次有映后座谈,我根据自己日程安排选了一场写着有座谈的。但到底有没有也没人来确认,我本来猜有的话可能是导演制片一类的,没想到来的是其中一位主要女性角色的扮演者,一位法国女演员。这片子里的演员来自法国、德国、英国,但是国别上算作法国电影,所以请法国演员到场也很合理。我当然也有幻想过有0.1%的可能八月会来,但要他来了可能会觉得还不如不来。我对于能不能见真人倒不太在乎,我在乎的是能不能把我想表达的表达给他,但我觉得我很可能会失败…

随心所欲的五月这个名字和我们要出海同样听着挺平淡,但看完后会发现这是大家从始至终都没能实现的愿望。不过座谈里女演员谈到这个名字也不完全是讽刺或反衬,因为迁移流浪的生活也有其浪漫之处,可能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影片中也有展现大家在野外喝酒跳舞的场景,不完全是苦大仇深。

另外看到八月这次独特的切入点再次感叹当代德国演员们真是演了二战的方方面面。从纳粹到受害者,到纳粹的后代…

PS:八月在电影里很长时间都跟英国士兵在一起,所以他在说英语,大家看生肉(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已有下载)也能看部分剧情。另外八月有时候穿衣打扮实在让人一言难尽,所以我在观影过程中某些时候觉得这个落魄逃难的父亲比出席活动的他帅……


随心所欲的五月En mai, fais ce qu'il te plaît(2015)

又名:Darling Buds of May / Come What May

上映日期:2015-11-04(法国)片长:114分钟

主演:奥古斯特·迪赫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玛蒂尔德·瑟妮 / 爱丽丝·伊萨 / 马修·瑞斯 / 贾克·鲍那非 / 克里斯朵夫·罗西尼翁 / 洛朗·杰拉 / 戈洛·欧拉 / 康斯坦丁·卢凯 / 

导演:克里斯蒂安·卡里翁 / 编剧:安德鲁·班浦菲尔德 Andrew Bampfield/克里斯蒂安·卡西雍 Christian Carion/劳瑞·欧尔曼 Laure Irr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