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出现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种是善良慈祥的母亲形象,还有一种是可怕的恶魔形象,如何看待母性这种极端双重性?
母性具有孕育死和生的双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也有吞噬一切生命带来死亡的负面力量。
人类母亲在精神层面具有这种倾向,负面的力量太过强大,会阻碍孩子独立,将孩子逼入精神死亡的深渊。
以上摘自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河合是日本荣格学派之鼻祖,他还曾著有《日本母性社会的病理》探讨日本在社会结构上虽是家父长制,但内在根源却是母性社会,时刻返回母亲所代表的无意识深渊,这俨然成为日本一个弊病,父亲奔波于工作场地,居于家中的母亲成为照料孩子起居,同时督促孩子学习的严厉角色。
而河合认为,日本大量出现的"对人恐怖症"和"登校拒否症"(逃课、长期请假不上学)导源于家庭中父亲的缺席与母性的强盛。
ep1中似乎也出现了这样一个桥段,拜访者的家庭中这位母亲也是令人感到恐怖。
同时,河合在另一本书《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中结合日本的天照神话和希腊的泊尔塞福涅神话,谈到了母与女的关系。
"女儿会成为母亲,而母亲会死亡,重新再成为母亲",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在被以母女结合的形态支配世界里,事物的变化会连绵不断,陷入停滞。
可以看到,在这个家庭中,上一代已经陷入了被支配的困境中,而下一代依旧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父亲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多余,他变得渺小。
而为了破坏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需要有男人的侵入,破坏母女结合产生的力量。
荣格的高徒诺伊曼在《意识的起源与历史》中指出过,确立自我的个人,其经历的阶段,类似于神话中的创世过程,都呈现出混沌的状态。
可怕的母亲,会吞噬处于萌芽中的自我,迫使其重新退回到无意识中。
天与地,昼与夜的分离,也象征着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
然而,在河合看来,西方人建立自我的过程在其神话中就已明显,那种高度的自立性和整合性无可比拟,相较而言,日本的自我意识依旧是模糊暧昧的。
掉书袋太多了,抱歉。不知道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会是如何?影帝是会帮助波瑠妹子摆脱母亲强烈的控制欲,让她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还是会发展成这个似乎有恋母情结的男子的出现本身就是瞄准了母亲而来?cp线似乎还不明朗~
不过我看第一集完全是因为发现这母亲的发言迷之耳熟,但愿引起共鸣的我不是一个人。


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お母さん、娘をやめていいですか?(2017)

又名:媽媽,不當您女兒可以嗎? / Okaasan, Musume wo yamete ii desuka?

主演:波瑠 / 柳乐优弥 / 麻生祐未 / 大空真弓 / 坛蜜 / 石井杏奈 / 寺胁康文 / 齐藤由贵 / 

导演:笠浦友爱 / 佐藤让 / 大桥守 / 编剧:井上由美子 Yumiko Inoue

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