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这不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它里头的观点有些过于负面,以至于会让你觉得男孩们的成长似乎极端的糟糕,没有一丁点阳光面。不过,既然是这样一部“负面气氛”强烈的纪录片,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有哪些负面的消息。

整个纪录片所讨论的核心主题就在于:为了活得像个男人,一个男孩,一个青少年,一个大学男性,会付出怎样沉重的代价。
影片一开头就挑明了男性从小就必须承受的社会压力:
等长大一点,学校兄弟会和大人们就教导他们:

如此一来,娘娘腔就会压低自己的声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显得不那么女性化。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并非那么软弱,就会放弃戏剧、表演方面的发展,转而追求更彪悍的运动形式,比如橄榄球、足球、篮球、甚至是徒手搏击,甚至是更为非法的暴力行经,比如强奸女性、校园霸凌和枪击案等等。
这种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强悍,很男性化的潜意识,会在男性青春期前后建立,之后便会伴随其一生。
纪录片里有一个场景,说的就是小学低年级男生与高年级男生的区别。如果你问一年级的男孩子一个问题,他们会举手,会踊跃的抢答,但如果你用同样的形式,去问一群六年级的男孩子,得到的答案是非常无趣的,要么是不知道,要么就是没人举手。
在美国(纪录片说的是美国的情况),男性一生下来就得生活在一种“男子气概”的氛围中,总要想方设法的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但男孩子们对男子气概并不确信。
在片中有很多教育博士,专家的发言,其中几个是这样解释的:

很多时候,我们用流行文化,父母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方式,把男孩们推上了那个轨道,告诉他们“男人该是什么样子的”,不符合这个框架下的男性都会受到威胁,整个社会都一起起来维护这种观点,大孩子会带头欺负小孩子,让他们尝尝真正的男性风格是怎样的。“这非常的不人道,简直是侮辱人格。”上面穿白衣服的博士说道。
而我们定义的男子气概又是什么呢?
在纪录片中有个少年犯无期徒刑计划里的几个人物说道:
表达感情被认为是软弱的。
运动能力与男子气概等同。
体格、力量、或某种技能,都是代表。
一开头出现的那个现役橄榄球教练也说:
男孩们听到的第一个谎言是:
运动能力与男子气概等同
如果以这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谁有男子气概,这会让他们遭受巨大的失败和挫败。
而男孩们听到的第二个谎言:
男子气概等于致富
如果你把男子气概建立在力量和财富什么,那肯定就是人比人气死人,总有人比你更有钱,更有权,最终导致的就是一种索求无度的空虚生活,代价是失去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要是这样的话,他的人生选择面将会很窄,一辈子都不会真正感觉完整。
而第三个标准,是文化上的:
他们把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这些标准真的非常毁灭人性,会让所有男孩子哑口无言。
这个时候,男生开始与女生分开玩耍了,他们变成两组,男生有男生的团体,破坏规矩(也就是同情女性,或者真正的朋友是女性的话),后果会很严重,会导致在学校受欺负、排挤、变得孤僻。
这个时候记录片里不断出现青春期和成年后最初几年的男性的生活状态——这里是我觉得比较精彩的一个部分,如果说前面只是在为后面惊悚的数据和令人沮丧的现实生存状态做铺垫的话,这个部分,才真正震撼人心,让我一下子转变了许多固有念头。
❶ 在学校里,四分之一的男生受过欺负,但只有其中30%告诉成年人。
有一个少年犯无期徒刑计划里的成员说到过,他有一次被一个成年人性侵,后来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他母亲(他母亲17岁不到就生下了他,脾气暴躁,经常辱骂和拳打脚踢)。他好不容易把这个情况说了出来,可他母亲觉得他在撒谎,把他从楼梯上赶了下去,后来在他因为这件事偷偷哭泣的时候,他母亲拍下了他流泪的照片——
“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他说,“其他打骂,掐着我的脖子扇我的耳光——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都不及这个来的痛苦。
“这让事情变得很糟糕,我觉得愧疚,我本来应该放聪明点,面对我自身的自杀倾向,自残。我曾经吞下一整瓶我姨妈的处方药,然后入院。我想没有人会关心我到底在还是不在,我想,生命一点价值都没有。”
在谈到枪杀别人的时候,他说,那一刻他的感觉不是畏惧,而是一种解脱。“理解自己拥有杀死另一个人的能力,最好的解释就是,我不在乎自己的命了,所以我也不在乎别人的。”

❷ 12岁时,34%男生开始饮酒,尝试毒品(或许是大麻)平均年龄在13岁,四分之一的男生豪饮(连续摄入五杯或以上)
这里有个非常矛盾的地方,男孩们被要求永远沉默坚强,就像电影上的邦德,金刚狼,施瓦辛格等等的角色形象,但其实大家都是人,都渴望亲密,渴望能够将自己心底的秘密说出来,分享给可信任的人听,尤其是同龄的朋友。可当他们发现,如果在十几岁是还和朋友勾肩搭背,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下,就会被人觉得是男同。
为了让自己直起来,不弯,同性朋友之间都离得远远的。
可有一种情况能让人摆脱这个做作的面具,做回自己,那就是酒精和致幻剂。

❸ 每日约有三名或以上男孩自杀。自杀是男孩死亡第三大原因。男孩的自杀率是女孩的五倍。
说到这个,纪录片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青少年更有可能抑郁并轻生。
我们以为会是女孩子,因为我们对于抑郁症就是这么定义的,更孤僻、安静,回应缺失,而男孩抑郁时的行为事实上正好相反,男孩更愿意采取行动,变得更具攻击性,骂人,对人大喊大叫。人们会以为那是品行障碍或称“坏孩子”,在他们看到其他抑郁征兆之前,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一样。男孩会有自杀倾向,却无人察觉。那时,感性温柔的语言都他们的语言系统中消亡了。

关于纪录片的一点结语
记录片不好的一点是,它把很多问题都归罪于教育、社会、暴力文化,枪支文化、血腥暴力电子游戏的传播、网络色情缺失监控(让男孩子过早过度暴露在色情影像面前,增加了他们的孤僻和对性的迷思——认为女性渴望性暴力)。
拍摄时男孩时,用的是幼儿园里,小学里,中学里的天真无邪有些忧伤的男孩,拍摄成年男性时,就加入了很多所谓的“不良青年”,无期徒刑计划的少年犯等等,仿佛在说,要是我们在如此以“男子气概”这种废话来压抑自己的孩子,那他们长大了就有机会成为暴力团体的一员,自身也会很堕落。
意思就是,社会直接把男性这一群体,培养成社会危险分子。
强调要改变也是老生常谈了。
影片最后,专家们出山再次宣讲纪录片的主题,即,男孩们都活在面具之下,在大众和同学面前都想要表现的亲切、友善、聪明、幽默,但其实内心里痛苦、迷茫、想自残,显得十分让人厌烦。
所安排拍摄的画面显得有点做作。
但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提供里可参考的片段。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2015)

又名:面具人生

上映日期:2015片长:9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 编剧:Jessica Congdon/Jennifer Siebel Newsom

面具之内相关影评

B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