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意识是指无意识地运作的渴求和瞋恨的模式。集体轮回或条件模式创造了幻象的条件——对我们的角色、社会群体或我们定义自己的任何事物的深度认同,以及我们在这一生中扮演的各种形象和角色原型。

幻象(maya)与我们对旧模式的集体依恋有关,它与人类的傲慢有关:相信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是谁。

当我说「意识到真实的自我」时,它不是转向,也不是运动。它不像将相机对准一个新对象,而是放弃或停止对心的运动的兴趣或依恋。有两个主要的结将我们与假的自我联系起来:Body wants comfort, Mind wants to know.

但丁写下了地狱入口处的铭文:「进入这里的人,放下所有希望吧。」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令。无论你的希望是什么,它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希望是一种「知道」,让小我结构不断寻找、寻求和行动。 放下对未来的所有投射,接受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希望什么。这是对自我的谦卑。当我们放下希望时,我们也就放下了恐惧。希望和恐惧是心灵对未来的投射;将我们与身份认同联系起来的内在线路。 冥想,了解自己,就是在当下燃烧。解除你的模式,你的喜好,这与你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当你身处其中时,能够放下你的模式、你的反应和你的判断,放下争斗,是最深刻的练习。这是唯一透过放弃、投降和死在战场上而赢得的战斗。

条件性的行为,无意识的程式是由于不完整的经验而形成的。每当我们有一个不完整的体验时,它就会在脑海中产生一个印象,它在无意识中建立了一个小程式。这种程式或条件反射可能来自创伤,或者仅仅是我们已经远离的经历,因为它们太痛苦。我们的自我结构是由大量的小程式组成的,这些程式是由于不完整的经验而形成的。这些记忆印记不仅储存在大脑中,还储存在身体的能量系统中;遍及整个神经系统、筋膜和许多经络网路。这些程式需要能量才能运行。如果能量被困在无意识中,那么就像在手机上打开App,会耗尽电池的电量。我们的修行就像学习关闭手机上的App。

透过放弃超越舒适和不适的小我结构的偏好,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在给我们指明错误的方向。社会告诉我们要麻痹痛苦,寻求安慰。进来就是出去,出去就是进来。我们需要转向我们的痛苦。透过完整的体验,我们可以摆脱业力。透过感受它而不做反应;透过在其中燃烧。我们对不带情绪的感觉有完整的体验。情绪是反应。它们是与思想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我们放弃思考的成分,停留在原始的感觉、原始的知觉上。有人说,通往解脱的道路不是让自己感觉更好,而是让感觉变得更好。这方面的终极例子是十字架上的耶稣或导致他开悟的佛陀的冥想。它是面对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一个人最大的恐惧,丢掉概念、知道和对好坏的判断。

【禅】是烦恼、罪或轮回的燃烧。它是对虚假自我认同的燃烧,是妄想的燃烧,是构成自我的所有偏好的燃烧,是内在能量的释放和涌现。一个人会变得平常心于万物所是,臣服于万物所是,专注于万物所是。

如果你想证悟思维之外的静止点,那就放下所有对思想和感觉的兴趣,所有的喜好,所有一切由心和感官产生的现象,而安住于赤裸的觉知。思想和感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场域。不变的是对那个变化场域的觉知。我们通常会沉迷于专注在某个对象的变化场域,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意识。为了证悟三摩地,我们不再追求变化场域的任何事物、任何想法,我们休息作为意识。停止对想法和感觉做出反应。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想法。注意心智判断或标记任何想法或感觉是好是坏的习惯。我们允许每一个想法和感觉保持原样。我们不推开任何东西,但也不陷入思想的陷阱,也不被它们的内容所吸引。透过这种方式,我们由负面方式(via negativa)来接近绝对。无论生起什么,我们都了解「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不是那个」。透过负面方式,人们会意识到正在出现的一切都不是你。你意识到你什么都不是;意识到无我的智慧。而透过正面方式(via positiva),一个人会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是你。这就是爱;充满活力的联系或融合。这两个真理同时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证悟三摩地不是试图达到某个目标。它是放弃对思想的所有兴趣,同时保持完全警觉、完全有意识、完全清醒,没有反应,没有动作;不动心也不压抑心。要察觉到,要完全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小我条件的中介,没有概念,没有控制、操纵或扭曲,不去过滤有限的心智,它就是不选择地存在。在没有抉择的情况下呈现,因此没有抉择者。你可以称之为镜像思维;没有记忆或过去的初学者的心智。一个开放或透明的心智。你让每一刻都是新的。心灵每一次无意识的运动,哪怕是最微小的运动,都是透过有限的自我结构的条件过滤。每当心不自觉地移动时,都是由于某种不满足,在古代传统中称为苦(dukkha)。我如何放下苦?我如何放下所有的不满足?对于有限的心智来说,这是一个悖论。有限的小我心智听到问题,想知道怎么做,但有限的心智做不到。

任何试图实现三摩地的尝试都将失败,它必定失败。有限的头脑不会觉醒。本初觉知从它对有限心智的认同中醒来。有限的心智在实现静止的任何尝试必会失败,因为心一直在动。心智本身就是运动,而这种运动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创造了分裂。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做」的过程。在无路之路上,我们从对正在做的角色的认同中觉醒,到认识实存的维度。在三摩地中,做与不做之间的分裂消失了。分裂只是另一个心智过程。当在受限制的自我结构中没有思考时,就没有问题。你认为的你是一个过程;小我思想的不断运动;模式和偏好的集合。那个「你」必须死。「你」的病态模式必须结束才能实现三摩地。让它沉入其中。

觉醒就是看到人类痛苦的本质,人类状况的本质。这是对「谁」或「什么」正在受苦的认知。要体认本初觉知,没有技术、没有可以学习的过程、没有可以练习的公式。我得到的可以在一瞬间收到。它完全就是放弃所有公式、所有知道和所有行为、所有小我想法,为原始意识的觉醒创造最佳条件。如果我试图告诉你如何保持觉知,那么你会注意我的话或做我告诉你的事情,而不是意识到现在实际发生的事情。你必须十分清楚意识到万物「是什么」,与它的存在如此亲密,以至于其中没有偏好,没有自我或「我」。

如果你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认为自己了解了三摩地,那么你就错失了所说的内容。这就像把菜单误认为是一顿饭。品尝真相需要真正愿意看到你所称为「你」的自我结构的模式。它需要深入挖掘,对心灵进行深度手术并释放业力。一次深刻的解构,一种对自我结构的深深谦卑。要实现三摩地,一个人会臣服于灵魂对结合的渴望。你必须比心智母体中的任何东西都更想体悟本源 ——比外部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更重要。外在的追求会显得空洞无意义真正的冥想、真正的自我探询是进入一切都被体验的当下。一切都揭晓了。一切都在平等和爱的场域中生起和消逝。在实现永恒之前,你必须耐心、坚持、全心全意、谦虚地燃烧你的模式、你的偏好、你的条件。用受制约的心智无法实现觉醒。

苏格拉底被处决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世界的警告。他说我们欠亚希彼斯(Asclepius)一大笔债。要支付它,别忘了。亚希彼斯是治疗之神,你可能知道他的法杖,一根缠绕着蛇的法杖。它代表治疗能量;有生命的内在能量,不受制约,可以依自己的智慧自由移动,与二元思维的能量相反。在公元前早期的几个世纪,亚希彼斯的符号被印在古希腊和罗马大量生产的第一批货币上,它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元符号。这是一个古老的提醒,隐藏在普通的视野中。提醒我们金钱的交换就是能量的交换。此刻在历史的这个时候,在你自己的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所说的债务,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都将到期。只有一种货币可以用来支付这笔债务。你必须用你自己来支付。当我们将内在能量从病态思维结构的牢笼中释放出来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将我们与更高层次的思想联系起来。能量是连接我们所有人的纽带。这种能量的另一个名字是爱。



三摩地 第三部 无路之道Samadhi Movie, 2021- Part 3 - "The Pathless Path"(2021)

又名:三摩地 第三部 无路之路

上映日期:2021-12-21(美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丹尼尔·施密德

三摩地 第三部 无路之道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