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废话】:

下文观点全部为个人观感。欢迎狠狠拍砖,我硬的很,不怕拍。
拍砖可以,请说出1234,我说到了8。

提醒:下文有剧透。未看者慎入。



【相同点】:都是本年大热的电影,口碑都不错。都是今年上IMDB前250的高分佳片,明年还将在奥斯卡上见面(竞争不同的目标)。

我让他们现在就打。

夫妇对哥俩。
2对2很公平。
看谁打过谁?

第一回合【票房】:

给美国人个面子,先从美国人擅长的开打。

不是没悬念,美国人在最擅长的领域也未必全胜。

论票房绝对值,肯定是《勇士》胜。《勇士》大约1亿出头,《纳德和西敏》是1000万出头。10倍差距。

论投资回报率,却是《纳德和西敏》胜。伊朗片的投资只有30万美元,而《勇士》是3000万,差距100倍。
伊朗夫妇的赚钱效率是美国兄弟的10倍。

结果:美国人胜。但伊朗人不丢脸。


第二回合【故事】:

伊朗:天才的剧本,通过一个家庭的纠纷放大到社会各阶层的全貌,一路冲突,一路悬念,直到最后一刻。充满了戏剧的细节,又不失整体的连贯和大局观。

美国:兄弟对决是这个故事的黄金卖点。影片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做铺垫,父子矛盾,家庭矛盾,职场矛盾,为后半部的打斗酝酿情绪。可看了20几分钟,就知道最后一定是兄弟对决,而且还知道一定是哥哥赢。悬念早泄了。悬念一泄,后半部的打斗就是消耗时间,直到结局字幕离座。故事的细节堆砌不合理,在人物篇细说。

结果:伊朗人完胜。


第三回合【人物】:

伊朗:几乎是群像电影,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从儿童到老人,从草根到中产,从保姆到教师,从家庭到法庭。社会广角,人物全景。片中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坏蛋,全是有血有肉的一撇一捺的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看不出是编造的电影故事中的人物。赞。

美国:哥哥的形象最生动,有家庭的悲剧做支撑。弟弟的戏,扯进了战争和寡妇,赢钱的目的性牵强(所以我猜他一定输)。老爹的形象有些假,太软弱,和打老婆打儿子的前硬汉形象不符。赌场那场戏被儿子一通骂,连个P都没放。校长的形象就是个小丑。老婆的转变太快,接个电话就变了。还有一帮SB学生在跳。这些都是好莱坞编剧机器的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假大空。只有哥哥的人物形象比较完整可信。

结果:伊朗人完胜。


第四回合【表演】:

伊朗:个个精彩,都是群众演员水准(我认为的最高水准),完全了无痕迹。男女主角都获得了柏林影节的表演银熊奖。可据我的观感,表演最出彩的还不是他俩。是保姆的老公。演活了一个草根,失业、被欺负、在家庭还要装尊严,对女人还要讲男权。对法庭的愤怒又无奈。对金钱的渴望还要装。两个小女孩都是一级棒。保姆的女儿卖萌,几次特写都是画龙点睛,最后离别时那伤神的大眼睛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希望学校”的招牌女孩,眼中流露出太多的内容。夫妇的女儿其实是主角之一,把青春期少女的敏感和道德的煎熬把握得非常准确。对父亲既爱又恨,对妈妈还要装恨。还要在法庭说谎演戏,还要表现天真。太棒了。夫妇俩,老婆的戏更出彩。最后一个长镜头,站立不安,坐立不安,对老公的几撇远望,还不想被看到。欲走还留的内心戏,全靠远景的肢体动作,印象太深。此外,法庭的法官和老迈的父亲都是印象深刻。保姆较差,内心的东西没出来。比较难演的角色。

美国:表演算是《勇士》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因为其余的层面都不出色。三个主演都有不错的出演。哥哥的戏最棒,内敛又能爆发,气场比较足,冷峻的面孔下可以看出内心的复杂。老爹的戏表演痕迹太重,好莱坞老演员的通病。喝醉酒耍酒疯那场算亮点。在搏击场又变成小丑,感觉完全不对。都是自己的亲骨肉,骨肉相残,有可能致命的格斗,他应该是那种好莱坞表情吗?弟弟的戏太少,没多少机会出彩。最后单臂挥拳有个pose,记住了,很震撼。按理说,这三人明年估计都会进提名,但我预测都不会得奖。


结果:伊朗人胜。



第五回合【摄影】:

伊朗:手持摄影机,但不晃得头晕。这个就难得。摄影的机位很讲究,黄金构图的画面很多。几乎都是自然光,画面还不黑。也是难得。

美国:前半部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后半部的大战感觉不过瘾,照某些人说的“拳拳到肉”差多了。什么叫“拳拳到肉”?看看《洛奇》和《愤怒的公牛》,一拳上去血花四射。甚至没感觉比去年的《斗士》强。也许有个铁丝网隔着,机位不好摆,圈内场地又小。

结果:伊朗人胜。


这个才是拳拳到肉。《愤怒的公牛》。

第六回合【音乐】:

不用比了,美国人大胜。因为伊朗片子没音乐。按我的理解,导演不加音乐是为了塑造伪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再者故事紧凑,节奏快,也没缝隙塞进音乐。只好弄到了片尾字幕。
《勇士》的音乐出色吗?没觉得。贝九作进场曲那段有印象,效果不错。

第七回合【导演】:

伊朗:最大的特点是不偏不倚的上帝视角,以绝对中立的角度冷峻地讲述一个复杂的家庭、社会、道德、法律、宗教的故事。片中的人物没有黑白,全都有缺点,但又都值得同情,这才是现实主义,绝不使用老套的英雄模具。导演不做道德批判、不说谁对谁错,所有的是非判断都是借片中人物的口中道出,各说各的理。导演冷眼旁观,无声记录。一个两小时的电影,导演一气呵成,每几分钟一处转折,感觉节奏快似动作片。故事的悬念一直更新发展,把最精彩留到了最后。甚至最后也没交代女儿的取舍,是个开放式结局。把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复杂的故事只是表面,导演通过太多的隐喻表达了对伊朗社会的关切和担忧,这在主题部分讲。

美国:前面说了,《勇士》的后半部是失败的,悬念早泄了。观众不仅知道兄弟俩一定会师决战,兄弟俩战斗的风格也尼玛全一个套路,哥哥必是先挨揍,最后用腿反败为胜,连续三次,弟弟必是一上来就秒杀,牛B的下场,连续三次。尼玛,这电影还看个吊?我更喜欢片子的前半部,文戏的部分。导演用一个小时塑造了一个残酷的悬念,哥俩骨肉相残,胜者通吃,败者吃屎,老爹干着急。有些香港80年代黑帮片的血性。但在后半部给毁了。
导演试图在一个体育片中加入对家庭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甚至扯进来对战争的思考,点很多,但都没有在后半部找到爆破点,白白浪费了这些构思。前后半部的连接地带做了快速的分割画面剪辑,简洁有力,赞。


结果:伊朗完胜。


第八回合【主题】:

伊朗:实际上,伊朗和我们天朝一样有吓人的电影审查制度,只严不松,因为穆斯林国家还多了一层宗教的考量。阿巴斯牛不?禁映。阿巴斯已经够委婉的了。导演只能按《一个塞尔维亚电影》或我们的《子弹飞》那样玩隐喻,让观众猜谜。

以下是个人理解:(这部分隐喻解读可以跳过不看,不影响本回合的结论)

老婆西敏的形象就是伊朗国内的知识界精英的化身,软弱,但自尊,对现实不满,要逃离。比如阿巴斯。
老公纳德的形象就是伊朗国内改革派精英的化身(比如内贾德),强调责任感,强硬,以真理为名,但又不是道德完人,睁眼说瞎话和维吻的事儿没少干,有意无意间伤害了不少人。
老爹的形象就是伊朗祖国的化身。有N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老了,糊涂了。满身疮痍。
老婆西敏开片在法庭里说:“你爸爸已经老得不认得你了。”
老公纳德说:“但我还认得我爸爸。”
把两派势力或阶层对祖国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描绘得很生动。
保姆的形象就是伊朗草根的化身。任劳任怨,食不果腹,还他妈挨欺负。有追求金钱的渴望,也耍小聪明,也有道德的煎熬,还有宗教的煎熬和太多的煎熬。是熬出来的,多头受气。
保姆老公的形象就是伊朗反对派的化身。NOTHING TO LOSE,不满,要造饭,还干不过正腐,因为人家有法律武器,最后还得妥协。
两个孩子的形象就是伊朗的未来的化身。谁是谁非,都是受害者,伤的最深。未来怎么走,是道很难的选择题。十字街头困境。
导演通过隐喻化的人物间的复杂矛盾,来勾勒伊朗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社会矛盾。闹来闹去,谁是谁非,受害最深的都是未来。

如果把这个隐喻故事换成中国版,所有国人都能看懂,一切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儿。只不过我们的故事更复杂,结局也许更意外,而且我们没有道德和宗教。
可是我们国内的导演中谁又有这样高的人文高度,来通过一个电影表达对祖国的复杂情感?有吗?还是做不到?不敢做?
这是一部让大陆电影人颜面扫地、无地自容的电影。


即使这个片子不做隐喻式解读,以普通观众的观感来看,电影中表现的矛盾层面就已经足够丰富了,眼花缭乱。一说一长串。

片名叫《一次分离》,可片中展示的离婚仅是分离的一个层面,还有太多的分离。

国家的分离:老婆因为对现实不满,要移民国外。要和国家分离。(我们国内的精英不是一样?)

阶层的分离:夫妇俩代表着中产,保姆夫妇代表着草根。女儿在法庭外背课文一段说出了阶层矛盾的正式台词。伊朗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对立。片中几处细节展现了纳德对保姆夫妇的漠视和麻木。“他们的不幸不是我造成的。”(我们国内不是一样?)

贫富的分离:富裕的家庭有两辆车,可以雇家教、雇保姆,贫穷的家庭集体失业,还要养孩子、生孩子。(我们不是一样?)

法律的分离:无论是中产还是草根都对法律不满。片中多处直白的台词。(我们不是一样?)

宗教的分离:女保姆给老爹换裤子擦身体要通过宗教管理局的批准。世俗和宗教的矛盾。(这个没有。我们主体没宗教。)

道德的分离:纳德为了自己的利益说谎,但受道德煎熬,无法面对女儿的提问。在医院给老爹体检时主动放弃,是良心发现。保姆不肯拿钱是怕道德惩罚降临到孩子身上,道德的力量决定了故事的走向。(这个没有。我们几乎没道德。)

家庭的分离:两口子分离,还有孩子的分离。我总觉得故事的重心其实是在女儿身上,她要撮合父母,挽留家庭的破裂,还要承担道德的考量,做谁对谁错的价值判断,最后还要做跟爹还是跟妈的人生命运判断,导演最后的长镜头太残酷了。孩子就是未来。未来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我们要给未来留下什么空间?(我们不是面临同样的选择?)

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足装得下一部《红楼梦》的批判容量,其社会广角的扫描范围不输给《教父》。而导演还装作不批判,以中立状扮酷。

美国:说本片是弘扬美国式普是价值观,好像贴不上边儿,看不到美式民阻和字由,也没有平等和勃爱。只看到了责任,小我的责任。骨子里就是达尔文式普是价值观,你要生存,就要干掉别人。这个也很美国式。为了利益,小我的幸福,可以放弃大我的亲情或一切,胜者为王?然后胜利者为自己打上励志的标签,让崇拜者对自己五体投地,让失败者去吃屎。而且还对失败者打上“我爱你”的伪道士标签。非常美国式。
我看,还是不要把此片当成励志片好。就是一娱乐片,一笑了之。我不反对电影的娱乐化,娱乐比悲哀更值得拥有,因为稀缺。但所有的娱乐都是短暂的,也许悲哀才是刻骨的。

结果:伊朗人完胜。


【总结】:

八回合打下来,一身肌肉的美国兄弟没占到便宜,输给了弱不禁风的伊朗夫妇。别不服,这是一仗一仗打下来的结果。
对此结果不满者会说,这两部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影片类型,一个商业片,一个艺术片,是关公战秦琼,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
那我只好换个角度,胡乱说说这二片在影史的地位。
《纳德和西敏》在家庭伦理片的类型片范围内,已经树立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度是《克莱默夫妇》和《金色池塘》这些先驱达不到的。未来短时间内被突破也不太容易。
《勇士》在搏击类体育片的类型片范围内,只能算中等之作,比《洛奇》和《愤怒的公牛》这些先驱还有不小的距离。
未来能够超出《勇士》的电影,也许明年就会出现。按好莱坞出牌的逻辑,去年是《斗士》,今年是《勇士》,明年会有《X士》?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