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的记忆深刻的伊朗电影是……《乌龟也会飞》,很有爱、充满童趣,但也同时充满伤感。《我在伊朗长大》,动画片也相当不错,一个爱听Bee Gee的小姑娘和复杂而危险的社会环境。似乎再也想不起来了还有什么了。

伊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时,始终无法与那些政治冲突和略显极端的宗教信仰脱离开来。但当此片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意识到,没有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苦大仇深,更没有战火纷飞、流离失所。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与我们差别不大的伊朗。
影片直译过来可以翻译成“分居”,中文片名译为:一次别离。其实都很形象,因为故事讲述的是一对伊朗夫妇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理念、负担,最终选择了离婚。十多岁的女儿很难抉择到底应该跟谁,而放弃另一个。与此同时,因为妻子的离开,男主人Nader因分身乏术,开始寻找保姆来打扫家务,同时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但不幸的是,因为一些意外,新来的保姆Razieh流产了,从此两个家庭的矛盾极具升华,甚至上了法庭。最终他们庭外合解,但令人伤感的是,一切都没有好转,反而更进一步地伤害了两个家庭。

本片讨论了在伊朗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基本状况,掺杂了许多生活元素,具有很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家庭,一对离婚的夫妇,在简陋的法庭(这里明显对社会现状、公共服务配套心存不满)称述离婚的理由和决心,导演运用了罕见的超长镜头——整整五分钟!男女主角相隔一个手臂的距离,坐在椅子上,镜头直直的对着他们,法官作为画外音,不停的问他们离婚的理由和对对方的看法,双方都显得很无奈,但意志却很坚定,没有丝毫的让步,因为对方都越过了自己内心的底线。直到最终他们在协议书上签字。留下一个悬念:十几岁的女儿应该跟着谁生活。
回到家,母亲Simin很显然想要女儿Termeh跟她一起走,但女儿有自己的想法,在故事的结尾,Simin说,其实女儿这样不愿选择,是因为她希望父母能够重新走到一起。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身边很多朋友,即使他们很多不愿意去承认,但他们无法否认当父母要离开彼此时,给孩子的内心和带来的伤害有多大。Termeh很懂事,所以她只是漠然的面对,偷偷地留着眼泪。这时的家庭,已经畸形和缺乏幸福的含义,无论哪一方,内心都写满了失望,Simin开车时眼角挂着泪,Nader无助的坐着,倚靠着墙,低头若有所思。


妻子离开后,Nader无疑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不仅送女儿上学,特别是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于是他请了保姆,来帮助他打扫家务,照顾父亲,但保姆Razieh也有自己的烦恼。
这里的责任被赋予了双层含义,首先是Nader的责任,面对生活的琐碎,作为一个男人,他忽然间有些迷茫,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对于女儿,虽然已经长大,不需要解释很多关于离婚的问题,但学业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显然都要靠他一个人。而对于自己的父亲,在一次帮他洗澡时,他哭了……因为真的太累,太累。其次是保姆Razieh的责任,工作上她收入其实很低,但她很认真,只是对于一个怀孕四个月的女人同时还要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儿乘路途遥远的上班,对她来说真的太辛苦。但是丈夫欠了一屁股债,而且失业很久,只能靠自己负担起家庭的重担。
在笔者看来,后者的生活无疑更艰辛,因为她缺乏选择。而她面对的责任重担,也更加沉重。从Razieh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奈,疲倦,甚至那一瞬间有些被压抑的空白,但更多时候,依然流露出那份渴求和对于生活的执着。多少次,望着自己的女儿,作为母亲得她有一丝欣慰,一点幸福。美丽的女儿是支撑她精神的全部。
亦如电影所说的这个故事,无论是何等社会地位,扮演的何种社会角色,责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会让我们喘不过气,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强大的生活动力。影片中无论是谁,都将责任勇敢的承担起来了,无论他们是否愿意,但很显然,他们很努力,很用心。


随后电影将另一个较为重要的主题展现出来,那便是诚实。导演用很巧妙的表现手法将一些故事隐藏了,而且隐藏的是如此符合逻辑且自然。那些隐藏的东西在故事的结尾被Razieh说出来的时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不幸的是,因为一次误会,Razieh流产的事实被她的丈夫诉讼到了法庭,当Nader得知如果罪名成立,将面临一到三年的谋杀罪监禁。于是,他隐瞒了事先知道Razieh结婚的事实,但很显然,这一切没有骗过女儿的眼睛, Termeh私底下一次次的质问不断的刺激着Nader的心,这让他无比痛苦。不过男人的倔强和所谓的尊严这时成为了他的唯一支撑,同时抱着侥幸心理,然他渐渐习惯忘记了诚实二字。而Razieh,则因为一次意外而流产,悲痛无比,但直到最后,她才说出流产的真正原因。其实她这么做,是为了保住那份工作,同时在丈夫面前能保守秘密,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份尊严。
想起很多年前看的那部《真实的谎言》,很喜欢这个标题,因为简单的几个字背后蕴含着许多含义。很多时候,不能否认,诚实,真的很难。我们撒谎的理由是复杂的,甚至是好意,但我们不能否认,谎言终究是谎言,它会带来意外的伤害。于是我们渐渐的发现,与其说谎,不如把这段话跳过去,似乎更能让自己没有愧疚感。Razieh也意识到这点,但不幸的是,这一切带来的是内心的痛苦和丈夫的愤怒,未来对她来说更加难以预料。

最后,也是最令我感兴趣的部分,那就是信仰。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伊斯兰教独有的朝拜镜头,这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色彩很浓重的电影来说,相当的特别。但我们同时发现,没了朝拜,宗教信仰反而在电影中无处不在,而且无比的自然和具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自然是女士的头巾,Simin是一个拥有红头发的美丽女人,一名英语老师,从她的不断变化的头巾颜色和松散的佩戴方式,我们可以判断她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保留着很多知识女性内心的一种自信与独立。而反观Razieh,自始至终都是黑色,而且有两层,外面一层长长的黑布在很多时候下意识的被Razieh摆弄,显示出她的内心脆弱,不自信和说谎时那份极度的不安与焦躁。在她眼中,头巾是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块隐藏内心的最后屏障。在影片开始Simin开车去接Razieh和她女儿的那个场景,我甚至从Razieh的眼神和对话中,读出了她对Simin的一丝不屑,很显然这一切的归因,是源于对信仰不同的理解。
第二个场景,是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Nader老年痴呆的父亲尿床弄的裤子上都是,但自己都浑然不知更不谈如何打理的时候。Razieh竟然打了一个电话,而电话的另一头感觉是宗教组织,类似于神父。她阐述了自己面临的情况,问如果她帮老人洗澡是不是罪孽。当得到否定答复之后,她才略松一口气,随后她转向女儿,女儿说
:“我不会告诉爸爸的”,这时她才如释重负。
这个从未有过的叙述方法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宗教对于他们来说无处不在,当你真正拥有自己的信仰且愿意执着的去遵守的时候,这份力量是令人敬畏的。在这里,不谈论宗教道义是否正确,Razieh是否仅仅是一个没有主见甚至盲从的人,即使导演可能想表达这样的观点。但是,这组镜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具有强大信仰准则的社会,人们不光口头念叨着真主,而且言行举止都极具道德标准,这远比镜头中常出现的朝拜镜头来的成百上千倍的震撼。因为这是它将对信仰的执着,渗透到了毛孔和神经。
第三个片段是在最后,当Nader最终答应给Razieh一家钱以求庭外合解的时候,他不依不饶的提出要在所有人面前,让Razieh对着《古兰经》发誓,说不是自己的那一推,造成了孩子的流产。Razieh终于无法承受了,她站在那里,极端的无助,甚至和丈夫打了起来……
故事在这里被提上了另一个一个高潮,家庭、责任、诚实、信仰,在这一瞬间被捏在了一起,重重地压在了Razieh的心头,她被击垮了,因为现实和信仰的强烈冲突让自己彻底迷失了方向,她流着泪歇斯底里的对着Simin大吼……这一刻,注定着即将上演的家庭悲剧。
有信仰的人让我敬佩,不管这份信仰是宗教,还是别的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能坚持自己信仰的人,是有精神依靠的、有原则的、有道德底线的。说到这里,无不感叹当今我们身处的时代和环境让很多人没了那份信仰,很多人说现在人的信仰是金钱和权利,但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信仰金钱和权利的人,多少是能善终的呢?又有多少名族和文化是因为信仰金钱和权利而不断地被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呢……

写着写着,发现这部片子所表达和蕴含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仅凭一篇文章无法将其一一展现和剖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伊朗,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伊朗百姓。而演员扎实,却无比简单和到位的演技,更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无限魅力。当然,看这类电影的意义不光是了解世界,更是让这一个个生动且看上去无比真实的故事,触动我们的神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推动着我们的生活更好的前进。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