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少看文艺电影,难得有空闲和平静的心态看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伊朗文艺电影,前些年看了很多文艺电影,戈达尔、费里尼、特吕弗、候麦、贝托鲁奇、约翰福特、阿巴斯、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影,其中也包括很多伊朗电影,最喜欢的算是《小鞋子》和《何处是朋友的家》以及《天堂的颜色》……,这些电影每一部都有打动人心之处,每一部都让我的心灵感动。

还记得当年看《小鞋子》,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陋室一起看DVD,影片结束的时候借着暗弱的光,看见大家眼睛微微湿润,直到音乐停止,良久,没有人说话,静静的,只有音箱的底噪和嘴中吐出的烟雾,烟气缓缓缭绕在蓝色的荧光屏前直至整个房间,这烟中有理想和寂寞。

沉默时最可怕,有句话说:“不在沉默里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如今来看死亡的可能是电影理想,爆发出的可能是一个生活的无奈,即便是电影理想已死,也要在死时得以升华,在电影的欲火中涅槃!电影就是电影,最终还得回到故事上来,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一段现实之外的另一段人生。

回到《一次别离》这部电影,看完电影感觉这个名字还算贴切,人和人的别离,社会阶层的别离,纳德和西敏的别离,特梅的别离,还有瑞次的女儿和自己童年的别离,最后是诚信和谎言、道德和信仰的别离。

假如我是阿哈斯法蒂导演我会起名叫《选择》,整部电影都在围绕每个人意识形态的的选择,谎言、诚实、信仰、婚姻、阶层,同时展现了整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民众阶层的整个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

先说说伊朗的社会现状,伊朗最早叫波斯,后来更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中东非民主国家,人口7500多万,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近几年,欧美对伊朗的制裁和国内政治经济结构的混乱造成了伊朗里亚尔严重贬值,所以在片中瑞次的清洁费每月能达到三十万里亚尔,如果是美元或英镑那就得乐死了,要是日元那咱天天啥不干数钱数的骂娘了。

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伊朗的电影环境,中国的电影环境够糟的吧,伊朗电影审查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但不管怎么过分,伊朗电影依然在国际中得到认可,大大小小的国际奖项我百度和谷歌之后计算,大约有400多项,当然,国际上最著名的就是诗人导演阿巴斯,上学时有句玩笑话说:“电影起始于格里菲斯,终结于阿巴斯”,如果没有一定的耐性,看阿巴斯的电影一定是催眠的好电影,如果你失眠,不要吃药,看阿巴斯的电影就行,尽管阿巴斯的电影会催眠但这不影响我喜欢他,也不影响他成为国际电影大师之一,同时也是我的偶像之一。

现在说说这部电影的大概剧情吧。

纳德和西敏要离婚,原因是西敏申请到了出国的签证(据片中家里道具的摆设来看应该是美国),要带女儿特梅和纳德一起离开伊朗,但是纳德不同意,因为家里还有一个患老年痴呆的父亲在身边,两人意见不合,没离成。因此西敏搬回娘家住,特梅跟随父亲一起。

纳德雇了怀孕五个月的瑞次照顾老爸,瑞次带着自己年幼的女儿来到纳德家,由于老头年老痴呆谁也不认识,这老头神神叨叨,某天神一样的消失了,瑞次出门去找,不想被车擦到,她绑住老头自己去医院,等瑞次回到家中时纳德已经回来,纳德因为父亲被绑在床上掉下来,差点窒息而死,愤怒的推着瑞次出门,瑞次滑倒流产,第二天纳德得知后心生愧疚看望瑞次,不想和瑞次老公动起手来,接着纳德被告杀人罪,后面就开始了一连串的艰难选择,你告我,我也告你,你撒谎,我也撒谎,一个中产阶级和一个底层普通百姓之间面对谎言、信仰的选择问题,最终这种选择也放在了特梅身上,特梅如何选择没有交代。

结尾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伊朗的现实环境,也就是纳德和西敏的别离造成了特梅的痛苦,在走廊人群中纳德和西敏被门隔开,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孤寂和无奈,西方和伊朗两种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冲突使人和人间的距离变得隔阂而遥远,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不同的意识形态最终却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和别离!

1.道德与法律的分离——纳德的选择
道德和法律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分割的矛盾体。影片中西敏感觉到纳德是知道瑞次怀孕的,但纳德在瑞次、西敏以及法官面前却没有承认,原因是法官说“如果你知道她怀孕,也就是说她指控你杀人罪成立,按伊朗法律怀孕19周就有公民权了,你将判2-3年监狱”纳德急口否认,后来在女儿特梅的一再追问下他承认自己在厨房听见了瑞次和家教老师的谈话。

纳德对女儿说:“我当时否认完全是因为你,我在推她出门的的瞬间忘记了她怀有身孕”

特梅说:“那你可以如实对法官说”

纳德:你知道吗,法律不会管你是不是忘记,他只关心你知不知道。

特梅听完纳德的话沉默了。在真实与谎言之间纳德选择了撒谎,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在瑞次流产和现实生活之间他选择了躲避道德,他最终还是想通过法律侥幸脱离,但这种选择也让他感到不安,但这就是现实,是伊朗中产阶级和底层普罗大众之间的现状,归根到底,底层的普罗大众是这个大环境的受害者,是金字塔的最底层。

开始的一场戏中,瑞次第二天顶替老公来到纳德家打扫,纳德问:为什么你老公没来?

瑞次:他昨晚被警察带走了,如果不是因为债主找上门来他一定会来的。我今天晚上回去求求债主放他回来。

纳德冷漠的回答者瑞次:我走后请锁上门
瑞次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区别于前一天的是,她关起了家里的百叶窗,然后才脱下外衣开始干活,就如同第一天他帮老头换裤子也要先打电话,如果不违背信仰她才做,所有这些行为通通指向一点,她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这种虔诚的信仰的行为和纳德在银行与瑞次老公的谈话态度以及第一天和瑞次谈三十万里亚尔月薪,还有瑞次老公对纳德说:你心里有上帝吗?成了鲜明的对比,信仰在底层不在中产阶级,法律不考虑信仰和道德,法律在尽可能保持平等的同时稍稍偏向了中产阶级,那个和纳德被手铐铐在一起的警察举起来起誓的手说明了这一切!

2.诚信与谎言
“【古3:17】他们是坚忍的,是诚实的,是顺从的,是好施的,是在黎明时求饶的。”

真主的仆人,真正的信徒是诚实的,其实整部电影都在围绕这个问题“别离”,别离就意味着诚实和谎言之间要做出选择,离开诚实就意味着走向谎言背离信仰,但问题恰恰在于中产阶级的信仰是否真的像底层普罗大众那样相对牢固,在底层的瑞次也同样在法官面前选择了“谎言”,在信仰面前底层生活的无奈也同样受到谎言和利益的诱惑。人的“嘴”在某些利益面前谎话容易脱口而出,信仰偶尔也会在生活的残酷一瞬显得苍白无力。

纳德和西敏还有特梅来到瑞次家中准备将商量好的钱给瑞次,但前提是瑞次必须在特梅和大家面前手按《古兰经》对自己的真主起誓所讲的一切都是诚实,瑞次最终没有起誓,原因是她真的撒谎了,怕女儿受到神的惩罚,怕心灵会永久不安。尽管真主的信仰在普罗大众中间的某个时刻也会苍白,但总会在最后时刻显现自己的力量,瑞次的选择也是所有伊朗这个底层阶级的选择,即便是在老公的劝说下,在债主坐在家中的环境下,痛苦的她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其实每个人都在面对一个个选择,不是麽?

瑞次被撞以及撒谎的原因是因为寻找纳德父亲在车流中被车撞到。被撞的环境是在一个完全现实的、生活流的、伊朗某一日的真实自然环境里,从影片的整个结构主题来说导演暗指的内涵是,被撞得不是瑞次,而撞的是整个伊朗现实生活下的劳苦大众阶级。流产的也不是孩子,而是整个伊朗政治对底层的生命漠视,这种漠视和信仰建立了对立关系同时映射了伊朗的整个生存状态。不管如何理解影片,在普通观众的潜意识中已经暗暗的觉察到了一些变化,一个女人因为工作导致一个生命的消失,接着撒了谎,良心受到谴责,最终也无法逾越信仰的力量。一个中产阶级父亲因为逃避责任而撒谎,在女儿的信任和道德标尺之间徘徊,而最后女儿毅然选择他无罪,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大人如何选择,这种别离的力量都将落在孩子的身上,注定了伊朗政治方向的未来。

3.纯真和现实的距离
纯真的孩子,特美和瑞次的女儿。在瑞次手按古兰经那场戏中,孩子眼神的对视让人揪心,友谊、纯真、阶级的环境的隔阂对立、渐渐会在孩子之间做出别离,别离的也是童真的远离!

4.特梅的选择
特梅最后的选择是爸爸还是妈妈,是西方还是伊朗,能否让这两者融合还是如何,她有自己的决定,咱就不言自明了吧,这招导演实在是高啊!!!!

最后就不多说了,说多了显得我像《大话西游》的唐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的摄影,完全手持的状态,似乎让人感受到伊朗人的心灵中的那股焦躁与不安,一种自然光线下的纪实感。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