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只会溶解文化,而不会包容文化的现代性之都,看这样一部里外渗透着人文气质和宗教情怀的小电影,本身就已经构成为行为艺术,尤其是身边围绕着各种令人费解的笑声和自以为是的点评。
聪明的观影者们从中可以读出总多层的意义。首先是当代伊朗版的罗生门,就像贴在影院里的海报上凸显“一个一个不同的真相”的口号。
性别主义者也会视其中的两个男性角色为矛盾的反面角色,虽然他们本身就构成电影故事里最主要的冲突。
而政治学者可以去制造一条政治光谱,从左至右分布着五个主要人物:西敏——纳德——(女佣丈夫的姐姐)——女佣——女佣的丈夫(排除小孩也符合对于政治成熟的合法年龄至少是16或者18岁的规定),政治心态是从自由趋向保守,而社会表现则是从中庸到越发激进。
这样的观察已经属于社会学人类学者的关心范畴。当然在他们眼中的这条人物线索之间,还交织着基于阶层与宗教等因素的相互差异与彼此同一而发生的化学作用,而伊朗这个国家的世俗风貌与宗教信仰也自然而然地作为这些作用发挥的“地方性”舞台,在镜头里展现给“远方的我们”。
我相信还有人会把发生在审判庭的电影片段做成在关于讨论“本土资源论”的他者之镜。当然不用说挑战我们对于宗教同质化的刻板印象。
当穿过这些臆想,我们更加自然地会回想起片中小女孩们的毫无间隙地玩耍场景与她们的童言无忌和真诚的流水。
这就像在我们观看这部电影时,随着两小时时间的叙事徐徐展开,内心遭遇到的种种纠结(来源于电影故事的戏剧冲突与我们的反复思索)之后,最终被导演摆了一道时的情绪转变——小女孩已经做出的决定只能留给所有人内心的猜度,剩下确定的是所有人都“接受性”地放下了道德上的自我内心考量(这时我们的各种不同内心接受都是一种“诚实”)。
走出电影,留给我的问题,在开篇已经提出:这座充满欲望追求的城市真有人能懂这部电影?或者这个不敬的问题实际上蕴含着自我的危险;更为恰当地表述可能是:更为恰当地理解这部电影的精神,这样我们也许可以不再去拍出所谓的“商业大片”去挑战这种沿着人文精神的展开的当代艺术追寻。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萨瑞·巴亚特 Sareh Bayat/沙哈布·侯赛尼 Shahab Hosseini/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梅里拉·扎雷伊 Merila Zare'i/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Ali-Asghar Shahbazi/巴巴克·卡里米 Babak Karimi/吉米娅·侯赛伊妮 Kimia Hosseini/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Shirin Yazdanbakhsh/萨哈巴努·佐哈多 Sahabanu Zolghadr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