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1年11月28日)
有人评价某位刚得了奖的女导演,说她的拍片手法趋于滥情,不懂收敛。这个说法是否中肯,这里不做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个懂得收敛的人,他的作品不乏激烈的戏剧冲突,也不乏剧烈的情感波动,但他的叙事手法相对克制收敛,而这种收敛并不妨碍他把故事讲得深刻通透、一波三折、层次分明,他调度下的镜头更是冷静镇定到让观众犹如直接面对片中人的生活。
在《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一片中,阿斯哈·法哈蒂以客观平等的视角再现了伊朗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面临的问题与不期而至的冲突,表现形式虽然简单朴素,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却令观众脑力激荡,一如《星期日日报》所言——“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影片充满了娴熟的掌控力、张力和内涵,这部影片发人深省,每个剧情转折都让人紧张得屏住呼吸。”
可以说,这是一部深度揭示伊朗社会现状的影片。两个分属不同阶层的家庭,偶然地擦枪走火,本都是善良之人,也都有着各自生活的重负,却在冲突过程中不得不撒谎,彼此针锋相对,甚至拳脚相向,对簿公堂。就像一股两头对拧的绳索,两家人的命运始终牵引着观众的视线和心绪,紧张感充溢在光影流转之间。并且,影片通过家庭、学校、医院、法庭这样的局部区域,令观众窥到伊朗民众生活的很多方面,也在很多方面发人深省,如传统与未来,教义与实情,司法与公正,谎言与信仰,亲情与婚姻、改变与恐惧等等。
片中演员的表演几近生活化,质朴自然而具表现力,成年演员自不必多言,两个小演员的表现也令人赞叹,不论钟点女工年幼的女儿在经历了整件事后那怨念戒备的一瞥,还是中产阶级纳德和西敏的11岁女儿特梅于片尾眼含泪水回答法官的问题,都在最微妙的情景下打动着观众。而且很显然,在整个冲突中,心灵最受伤害的不可避免的是成长中的孩子。
另外可悲的是,西敏决定和纳德离婚不是因为感情破裂,而是她不想在这样的国度抚养女儿(除却其他因素,女孩在伊朗不太有机会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她决定带女儿出国,而纳德因不愿丢下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而必须留守,起初纳德并不同意离婚,影片伊始的审判,婚也没离成,但经过此后一连串足以磨蚀一切美好感的折磨后,片尾,婚离成了,选择的难题落在了女儿特梅身上。
影片在很多地方暗含着深意,如,于很多伊朗人而言,这个国家就像一位沧桑老父,尽管它有很多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割舍。纳德便是如此,患病老父的只言片语也能令他感到高兴,影片以一组对比的画面来表现纳德对父亲的亲情,纳德给轮椅上的父亲刮胡子,笑声显示出他和老父相处愉快,另一组画面是纳德给摔下床后的老父洗澡,洗到一半,他抱着已经失语的老父失声痛哭。这一笑一哭似在表明,尽管老父现在已然是他的重负,但他的喜怒哀乐还是来自于他,一如伊朗人对故土的眷恋。
西敏则代表着另一部分想要改变的伊朗人,就像纳德所言,她的内心是恐惧的,遇到问题,她总想拿钱解决,不论对搬钢琴的工人,还是和丈夫有官司纠纷的钟点工。西敏害怕滞留在无望的故土,决计带女儿离开,可事实上,她又对未来的他国生活缺乏足够的信心,所以她起初一直希望丈夫同行,哪怕一直等到出国最后期限前的40天。
在这样的情形下,片尾的特梅陷入到了两难境地,选择和离异了的父或母生活,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是留守固有的传统,还是去往未知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梅代表着很多将要做出抉择的新一代伊朗人,影片虽是开放式的结局,但通过特梅的那句颤抖着的“我已经做出了决定”表明,导演对新一代还是有着一些期许,他让特梅连说了好几遍,并表示这个决定她要避开父母告诉法官。避开父母,似乎暗示着新一代想要抛开固有的束缚和影响来做决定。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0704565_d.html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