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存在的好处之一,是它能够带领观众进入不同国家的文化领域,并拉近各国因种种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距离。在《一次别离》中,通过摇晃的手持拍摄,客观的视角,冷静中饱含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片中男女老少的演员朴实却又不乏张力的真情流露,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伊朗当下的社会现状,以及一本《古兰经》对于伊朗人民的重要性,甚至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底线所冲突的情况下,宗教信仰成为了一种道德约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兴或衰、先进或落后、富裕或贫苦,人民的信仰都是不可缺失的。

片中三个至关性的两难抉择

一、关于现实与亲情的抉择
影片从一次简单的伊朗中产阶级家庭矛盾开始,夫妻二人一方想要移民寻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则因有一位患有痴呆症的老父亲想要继续留在伊朗。选择在纳德身上,要么和妻女一起离开伊朗,要么和妻子离婚,留在伊朗照顾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做出怎样的割舍,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纳德出于对父亲的考虑,选择了后者。他的选择完全能让人理解,毕竟如果弃患病的父亲于不顾,那是不仁不义不孝的。

二、关于利益与道德的抉择
纳德因家中的护工瑞茨把他的父亲绑在床上偷溜出去办私事,又怀疑她拿走了家里的钱,过于气愤失手将瑞茨推下楼导致瑞茨流产,在大家面前,纳德表示他并不知晓瑞茨有孕在身,可实际他撒了谎,但他的谎言应该并不是出于想要抵赖这笔赔偿,而是基于自己的原则,一来他无法原谅瑞茨丢下自己的父亲不管,他认为瑞茨有错在先,二来他坚持认为瑞茨的流产并不是他亲手所造成的。而瑞茨同样撒了谎,她一开始选择了隐瞒流产是因车祸而非因纳德将她推下楼的真相,在利益面前,她同样选择忽视了道德的存在,最后在自己所信奉的《古兰经》面前才说出真相。这是灵魂深处的信仰起到的作用,克制住了人性最卑劣的一面。

三、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抉择
在女儿特梅含着泪准备回答选择父亲还是母亲,让无数观众心酸不已的时候,字幕升起,剧情戛然而止,留下父母在门口静等最后的答案。或许电影本身是没有答案的,答案在观众的内心,所以导演把选择留给了观众。

另外这样的电影无疑对天朝来说是不小的讽刺

讽刺一、比起我朝出产的拥有豪华明星阵容,投资上亿,但口碑却频频差强人意的影片来说,《一次别离》是一部耗资仅三十万美元的电影,更不存在任何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却能够把一个简单的家庭琐事放大到社会,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并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与褒奖。为什么我国鲜有这样深刻的文艺佳片?过于注重盈利,看淡影片质量已经是国内影坛的普遍现象,中国的电影人应当反思。

讽刺二、像天朝这样一个扶摔倒的老人就可能被指控,百姓道德沦丧,撒谎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的国度里,伊朗人至少证明了他们有信仰,可我们呢?如果我们不存在这种力量,那国民更应当反思。

附第八十四届奥斯卡时该片荣获最佳外语片时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发表的获奖感言:

“此时此刻,世界上有许多人在看着我们,我先假定他们是高兴的,他们高兴不是因为奥斯卡,不是因为一部电影或一位电影人,而是因为在这时候,政客将不再以战争频繁局势紧张来形容他们的祖国伊朗,这一次是因为其伟大的文化而响彻全球,这深厚的亚洲文明,此时此刻正承受着巨大压力。我把此奖献给我的同胞,他们尊重一切文化,藐视一切敌意和怨恨。”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