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离别》的导演法哈蒂曾说︰“古典悲剧往往侧重善与恶的战争,我们总希望良善胜利,邪恶挫败;但是现代社会的悲剧却是善与善的战争,不论那一方得胜,都是令人心碎的结果。”
《一次离别》是一部没有反面角色的电影,影片中出现的全部人物,或许因为阶层的差异,有认知水平的高地,但是因为信仰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恶的,是丧失良知的。
中产阶级的纳德和西敏一家中,纳德对父亲和女儿的责任心,对生活的迎难而上,众人有目共睹,纳德的家境应当是不错的,有整整一层楼的大房子,两辆车子,请得起家政,请得起家教。然而,他还是亲自给父亲擦身,亲自给女儿辅导学习。他是一位温和,正直的男人,这一点从邻居和家庭教师的嘴里,可以得到佐证,就连坐在离婚法庭上的妻子,也对纳德给与了“得体与正派”的评价。当纳德与女佣一家的矛盾升级到最激烈的时候,面对女佣的小女儿,纳德仍旧温柔的帮她收拾书包,告诉孩子“不要因为父辈的争斗,伤害到你。”
西敏,温柔,善良,内心向好,影片开头就可以看出,离开当前的生活环境,去往更好的国度,是西敏的主张,这一点上,纳德批评西敏“遇到问题总是逃避”我不能认同,因为换个环境,也是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途径,不能等同于逃避,这一点不去细说,因为涉及政治太多。西敏即便在气的回娘家以后,也心心念念牵挂着公公的身体,丈夫的处境。西敏之前的公公的照顾,有多么的体贴,从她要走那天,公公紧紧拉住她的手腕不放,可以看出。女人永远是柔软的,西敏离开自家的房子,但是心始终没有走,甚至她说过,其实她等待的只是丈夫的一句“你别走”。因为纳德始终没有说出这一句话,西敏的心伤了,伤了,却没有冷。当纳德深陷困境,西敏默默地回来了,她说“我,来承担责任”。西敏,甚至把自己娘家的房子,拿去做抵押,给丈夫交保释金。这样一个女人,不去呵护,于心何忍?
我始终觉得西敏和纳德之间是有爱的,他们的分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而你却不能向我走来。
女佣瑞茨,也是个让人敬佩的女人,即便工作低微,但是责任心很强,不忍心看着老人尿湿了裤子自己无法更换,瑞茨给神父打电话,询问自己这样做是否破戒,为的,就是哪怕自己冒风险,也要帮助老人,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良心。影片最后的揭秘,更让人唏嘘,瑞茨的丧子之痛,原来是由于挽救老人的生命,这一命换一命的痛苦与欣慰,让人心如刀割。而瑞茨,一个理应为视为英雄人物的救人者,却在影片最后,面对《古兰经》对自己内心的约束,放弃了巨额赔偿金,选择自己内心的平静,回归窘迫的底层人民生活。
瑞茨的丈夫,在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段内,是比较让人厌烦的人物,底层人民身上的戾气,粗鲁,着装的不得体,行为的欠考虑,都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当一个身负巨额债务,眼看就能拿到赔偿款的负债人,在最后时刻,内心的良知战胜贪欲,面对《古兰经》,向自己的信仰臣服,痛苦锤击自己脑袋的时候,所有观众都原谅了他。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道德。
除了这四位主角,几个配角身上,也闪烁着人性的美好。
西敏母亲的幽默大度,面对正和自己女儿闹离婚的女婿,仍旧给与出母亲一样的关怀和奉献,没有任何犹豫,拿出自己的房本,给女婿做担保。
家庭教师的正直高雅,作为人民教师,她有自己早已成型的是非观和认知水平,所以她的言行,但求自己问心无愧。她去法庭的翻供,也是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安定。
法官先生,这是一个在各种影视剧中,非正即邪的人物设定。但是在这部片子中,法官先生,真实,公正,他不厌其烦的问话,冷面无私的判断,以及审问结束后,对两个被告分别给与的相应的定罪和处罚,没有一点私欲,没有一点偏颇。他似乎,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期待的法律之公正的代表。
2,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她所能做出的最大的牺牲,就是为了孩子,把已经踏进美好未来的那一只脚,退回来。
哥伦比亚导演塞尔吉奥•卡布莱拉拍摄的根据古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所有人都离开》,与《一次离别》在这一点上,有所相同。
最触动我的镜头,很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两位母亲手里都拿着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通往理想国度自由生活的签证,却都因为两位女儿的不能走,选择眼睁睁看着签证到期。
《所有人都离开》中的母亲,对国家失望,对丈夫失望,由于新的爱人的出现,终于对未来重新燃气一丝希望,然而,因为体制下的女儿,不能跟着一起走,妈妈最终给爱人打去一个电话,一句“你忘了我吧”之后,轻轻拉起女儿的手,失声痛哭。
《一次离别》中的母亲,渴望和全家人一起离开这个“环境”,她与丈夫在去与留的问题上,无法妥协,当丈夫说你想走,你可以走的时候,她最终没有走,眼看签证过期,大门关闭,母亲这种自愿的无奈的选择,她自知,却不能自控,这似乎是一种生命自带的弱点,无法割舍,就像她说的“你以为女儿是愿意和你一起生活么,不,是因为她知道,她不走,我也不会走。”
尽管我们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我们所处的国家境况不同,我们面临的“难”各有不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同为母亲,全世界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绝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哪怕一只脚已经迈进新的幸福。

3,《一次离别》是一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佳片。用细节讲述了关于良知,关于责任,关于信仰的故事。影片开始的一句话,触动人心,西敏说“父亲不认识你了,谁照顾他不是一样么”,纳德说“爸爸不知道我是他的儿子,但我知道他是我爸爸啊。” 只一句话,道尽责任感的真谛,那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能发誓”,女佣瑞茨和丈夫两人,最终的放弃,与向善,都是因为他们无法背叛自己的信仰,无法面对《古兰经》起誓。发誓,这样一个轻如鸿毛的动作,在有信仰的人心里,重如泰山。而社会的稳定,良知的传承,靠的,就是这泰山压顶。试想,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国家来说,人性的不稳定,良知的随风而逝,价值观的飘忽不定,社会规则的朝令夕改,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事情。
纳德一家与瑞茨一家,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却拥有同样的信仰,所以中能分清善恶,回归秩序。
而在一些社会里,同属一个阶层,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们,互相蚕食,遍地戾气。
4,伊朗文化,我不知,不可多言,只是看完影片,对阿拉伯语的温柔,流畅,黑头纱下,女人如雕塑般美好的面孔,惊叹不已,渴望更多的信息,去了解那片神秘的土地。
5,关于片名《一次离别》的翻译,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也认为这个翻译不太合适,影片开放式的解决,正式对“离别”是否成形的质疑。我更愿意将片名翻译成《分离》,分离一对夫妻的,分离两个社会阶层的,无形的东西。它仿佛幻化做影片最后一幕,分隔在纳德与西敏之间的,走廊里的那一扇玻璃。

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2011)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2-15(柏林电影节) / 2011-03-16(伊朗)片长:123分钟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一次别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