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一位美国小女孩用不流畅的话语祷告上帝祝福美国及她的家人,也为她的玩具、朋友和眼前的一切感恩。于是我想起了布鲁克斯先生在电影开头和结尾的祷告,这段祷告词是尼布尔1934年写的——“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二战时,这篇祷告词在美国的印刷量超过四千万张。
这是个美丽的祷告,将人的意愿与上帝的旨意相连接。但是问题出现了,问题不在祷告上,而是在灵魂中。当布鲁克斯与车后座的另一个自己‘米歇尔’进行对话时,他的挣扎使这种美丽变成软弱的碎片——他和米歇尔说这次杀人是最后一次——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在罪恶过犯前的自我安慰,下不为例的刚强并不能阻止这一刻的软弱和妥协。当保罗在《罗马书》中写道“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时,人类自我的无能到了极点,于是,他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也于是,布鲁克斯先生又一次成为拇指杀手,因为身体若不死,欲望就发芽,米歇尔的5.1声道会终生环绕。
在杀死一对情侣后,布鲁克斯的行为被一个摄影师所记录。摄影师似乎握住了布鲁克斯的把柄——我喜欢编剧在这里做了一个另人欢喜的特效,这种把柄的使用并不是放在金钱的敲诈上,而是要求在布鲁克斯下次杀人时能带上他。但是人不得不承认金钱或者窥杀在这一命题里是等同的,因为这一切同样归结在上帝的律法中并被视为“罪”。在电影的最后,摄影师的确向布鲁克斯开了枪,虽然没有子弹。正因此,他的道路是从第三者的观望沦落为第一者行动。于是,无论是从布鲁克斯生命里抽取出来的具象符号——米歇尔,还是电影中并没有按“双重人格”来描写的年轻摄影师,在本质上,他们是等同的。同时,电影阐述了一个被男友抛弃的女人,这为千万富女为了不让父亲看不起而出来当警察,一方面她作为正义者致力于巡查杀人凶手,但另一方面,当她的男友向她索要500万赔偿费时,她愤恨地说:“我真希望你一出门就被车撞死。”这一句话就仿佛摄影师向布鲁克斯开了没有子弹的枪,因为“凡恨人的就是杀人了”。于是,在她身上,一个女布鲁克斯在她自己都毫无察觉的地方悄然出现,也许是早已潜伏。这使我想起诗人向上帝的祷告:“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最后,她的男友的确死在布鲁克斯的枪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也是我们)在横向上交织了一个普遍性的罪恶网罗。
然而,电影并没有在这些事上止步。布鲁克斯的女儿在学校杀了人。父亲为了保住女儿,乔装打扮去了那所学校又一次行凶,好让女儿有不在场的证据。结尾,布鲁克斯却在夜里梦见女儿用剪刀将他杀死,她也摘下父亲的眼镜戴在自己的脸上,如此仿佛刻写了一次该隐的记号。我想杀人的行为或许并不能遗传,然而“罪”由一人(亚当)入了世界,就在人的生命中受了印记,一代又一代向着人类的身体夸胜,从出生经痛苦直到死亡,从祖先经我们直到末日。我们从横向的网罗捆绑中跌入纵向的深渊。
当惊醒的布鲁克斯躺在床上,米歇尔又有话说:“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呢?”于是这个挣扎的灵魂又开始祷告说:“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按着你的真实,而非照我所愿,相信上帝,只要顺服你的旨意,凡事定会归顺修直,如此我可以欢度今生,与神同在,享受永生的福分,阿门!”使徒保罗曾经发出胜利的诘问:“死啊,你得胜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而这位曾经承认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的保罗在发出这个话语时,他的武器乃是“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就能脱离了。”

布鲁克斯先生Mr. Brooks(2007)

又名:双面人魔(台) / 魔鬼双面人 / 布洛克先生

上映日期:2007-06-01(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 / 威廉·赫特 / 黛米·摩尔 / 戴恩·库克 / 玛格·海根柏格 / 丹妮尔·帕娜贝克 / 

导演:布鲁斯·A·埃文斯 / 编剧:Bruce A. Evans/Raynold Gideon

布鲁克斯先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