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帝赐给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坦然承受这罪孽的世界,按其现实本相,而非照我所愿。相信神,我只需归顺您的意志,凡事定会归正修直。如此,我可欢度今生,来世也将与神同在,永享无上的幸福,阿门。”

布鲁克斯先生上半夜还在虔诚地祷告,下半夜就驱车入宅射杀了一对陌生情侣。



2

布鲁克斯先生一层身份是商业名人,社会名流,另一重身份却是神秘的“指纹杀手”,以杀人为乐,每次作案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只在现场印上死者的血指纹作为标志。在一次杀人过程被公寓对面的摄影师史密斯拍下,并为此要挟布鲁克斯,要求竟是请求布鲁克斯下次杀人的时候带上他,让他体会杀人的快感。于是,布鲁克斯和史密斯一起开车在街道物色着猎物。

女警探艾尔伍德对“指纹杀手”的调查。虽面临前夫诉讼的困扰以及越狱犯人的报复,仍单独调查“指纹杀手”,并找到了摄影师,把他作为重点人物。

在这个时候,布鲁克斯的女儿简突然退学,自称因怀孕而离开学校。警觉的布鲁克斯意识到事情每那么简单,原来简也因为学校的谋杀而受到警方调查。布鲁克斯陷入了痛苦之中,没想到女儿也在复制父亲,走上了这不归路。布鲁克斯飞往简所在学校又制造了同样类似的凶杀,造成连环杀手的假象,打消了警方对简的怀疑。

布鲁克斯查到了女警探的资料,将其前夫杰西作为下一个猎物。于是,带着史密斯,将杰西射杀在自己的公寓中。随后,布鲁克斯将史密斯诱到墓地,用铁锹结束了他的生命。史密斯因为在杰西家中留下的尿液证据而被警方认为就是“指纹杀手”,而布鲁克斯则逍遥法外。



3

这不是一部心理学电影。

不像“搏击会”或者“美丽心灵”,把心理学的人格分裂作为看点,虽然这里也涉及到“布鲁克斯”和“马歇尔”的双重人格。

另外,所谓的人格分裂,是指患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扮演另外一个人,不同的人格不可能发生交流,象“搏击会”,医学上属于臆症。而“美丽心灵”则是幻觉,在心理学上属于精神分裂的范畴。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和心理学扯上关系的话,就是“多重人格”和“上瘾”。“双重人格”其实是有普遍性的,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有的人有时果断勇敢,有时犹豫懦弱,这就是人的不同人格在不同时候的影响。而电影中之所以出现“马歇尔”这个人,只不过是布鲁克斯想象中在和心中另一个人格的对话。

“上瘾”是个普遍的心理问题,有人喝酒上瘾,有人偷窥上瘾,布鲁克斯则杀人上瘾。

这是一部宗教电影。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先验性的罪。布鲁克斯无法克制的杀戮,摄影师看到杀人后血液沸腾的体验,还有简隐藏的杀父念头,都是“原罪”的体现。



4

这也是关于灵魂的救赎和放逐之路。

杀人上瘾的布鲁克斯渴望拯救自己的灵魂,于是求助于心理学,参加了心理互助小组。心理学拯救不了他,他一边做志愿者,一边谋划如何谋杀。

在发现女儿也参与了谋杀的痛苦的内心挣扎之后,他想到,“或许把女儿送进监狱是最好的结果。”这一瞬间,自我救赎可能性发生了,送女儿进监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他来说,自首就是自我解脱了。可是,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反而制造连环杀手的假象解救女儿,也就此放弃了自我救赎,选择了灵魂的放逐。

他不停的祷告,期待上帝拯救他的灵魂,可是上帝也没有出现,影片最后,布鲁克斯在梦中被女儿残忍的刺杀更俱嘲讽意义,上帝留给布鲁克斯的只是一个恶梦。
电影在布鲁克斯的再次祷告中结束。或许,无法救赎;或许,上帝刚刚来临。

布鲁克斯先生Mr. Brooks(2007)

又名:双面人魔(台) / 魔鬼双面人 / 布洛克先生

上映日期:2007-06-01(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Kevin Costner/William Hurt/Demi Moore/Dane Cook/Marg Helgenberger/丹妮尔·帕娜贝克 Danielle Panabaker

导演:Bruce A. Evans编剧:Bruce A. Evans/Raynold Gideon

布鲁克斯先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