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这部片子添加标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双重人格”,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以这部片子的呈现方式来看,马歇尔与厄尔不是各行其志,而更像深深了解彼此的多年老友,是同谋,是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是自己。
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A一直是大好人A,直到有一天发现B其实就是自己,从而惊慌失措地卷入人格斗争”的套路。至于马歇尔和厄尔呢,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两套心理机制的并列对话。出于现实道德及罪恶感,厄尔长期以来努力实现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而平时在旁唆使杀人的马歇尔则为真实的欲望与快感代言。他们并非本质不同,只是所属意识层面不同,行事原则不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深层需求是一致的,两个人都聪明优雅,他们是协商与合作关系。厄尔曾通过社团活动的帮助将马歇尔压制了两年,故事开头时马歇尔如幽灵般卷土重来,影片并未忽视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变化:厄尔先是逃避拒斥,不过用不了多久就和马歇尔一起快乐地大笑,就像知己兄弟把酒言欢。说到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恶魔。有人与他对抗到底,有人游移不定,有人向他妥协,有人与他握手言和,有人与他共谋大计。
有热心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有力的冲突,因而失去了叙事的力量,其实不然,影片的核心冲突不在于外界施加给厄尔的阻碍(包括女警察和志愿当杀手的笨蛋跟班),而在于厄尔的内心:想洗手不干回归宁静的愿望VS深深存在于血液中的杀人的欲望。女儿犯案的事件促使厄尔作为杀手的主体性生成,他在马歇尔劝阻的情况下拿起了屠刀。女儿的怀孕促使他放弃了人间蒸发的完美计划,因为他想看着婴孩长大,想维护美好家庭,想看宁静的结局。这场抗争的结果是厄尔最终未能从内心的挣扎中解脱出来,他只能深深地沦陷其中,在孤独的精神悬崖边不断向遗弃他的神明祈祷,甚至挚爱的女儿也成了他梦中的魔鬼。宁静的幻景注定不可能实现,他将在不安与挣扎中继续日后的人生。
女警官的线索确实和主线互动很差,厄尔和女警察之间的张力直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不过厄尔对这位女子特别在意的原因想必和他女儿有关,女警和厄尔的女儿都是富二代,不愁钱不愁前途,但在女警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所缺乏的信念与斗志,他更害怕女儿实现“抱负”的方式是成为一名愚蠢的惯性杀人犯。他感到心中的天使蠢蠢欲动,那份不安正是最后噩梦的由来。
要让观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产生认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设定他深爱着自己的某位家人(妻子也好女儿也好),影片也采取了这个方法。可惜各条线索交织散乱。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强化厄尔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最后我们发现影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真正走入厄尔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观众也不能真正了解他,他始终是那个孤独而优雅的危险男子。杀手可以超然脱俗,凌驾万物,但这种主角设定的犯罪片最好能展示足够惊艳的杀人技术和犯罪场景,然而这位布鲁克斯先生除了那张时刻提醒你“我很沉着冷静酷”的脸以外,似乎不剩多少特技了。他太成熟太酷,把自己包裹得太好,结果少了点真,难以真正打动人。
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喜欢这部片的气质,很淡很冷很克制。

布鲁克斯先生Mr. Brooks(2007)

又名:双面人魔(台) / 魔鬼双面人 / 布洛克先生

上映日期:2007-06-01(美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 / 威廉·赫特 / 黛米·摩尔 / 戴恩·库克 / 玛格·海根柏格 / 丹妮尔·帕娜贝克 / 

导演:布鲁斯·A·埃文斯 / 编剧:Bruce A. Evans/Raynold Gideon

布鲁克斯先生相关影评